友誼新聞
我院啟動疼痛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
為了整合各科室優勢資源,更及時為患者明確診斷疼痛疾病,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從而更好地服務患者,10月26日,我院舉行了疼痛診療多學科協作(MDT)啟動會。醫務處、骨科中心、神經內科、醫保內科、皮膚性病科的多位專家和麻醉科全體醫生參加了會議。會上對醫院麻醉科近三年的疼痛診療相關工作進行了總結,并對疼痛診療多學科協作流程進行了討論。
會上,我院院長助理、醫務處處長王慧英,醫務處副處長劉壯分別總結了麻醉疼痛科近年來的工作成績,并表示希望在醫院各相關科室的支持和配合下,疼痛MDT診療能夠順利開展。
麻醉科主任薛富善介紹了近3年來麻醉科疼痛診療工作。他表示,在醫院和科室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下,近年來麻醉科的門診工作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包括鎮痛門診和麻醉評估門診數量快速增長,診療病種持續拓寬和細化,疼痛治療和日間手術開展情況以及特色創新診療項目廣泛開展。疼痛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啟動后,還需要多科室共同努力,以敬畏之心做好疼痛診療醫療服務工作。
隨后,骨科中心副主任郭艾、楊雍,神經病學中心副主任張擁波,醫保內科副主任馬清,皮膚性病科副主任醫師王鑫分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表示,在各自專業領域的許多患者都有著慢性疼痛或疼痛相關并發癥,學科之間存在交叉點,治療過程中需要互相配合和幫助,也希望加大慢性疼痛宣傳和MDT診療力度,讓更多患者了解這方面的內容,更好更快地幫助患者康復。
近年來,疼痛診療雖然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因疼痛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病因復雜多樣,頑固性疼痛診療仍然是臨床上面臨的重大難題。此次我院開啟疼痛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后,將通過多學科會診、科室間轉診形式,整合學科優勢,更及時為患者診斷疼痛疾病,并制定最佳治療方案,推進疼痛的精準化、規范化管理,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疼痛是困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慢性疼痛患者的規模迅速增長,醫療費用也居高不下。根據《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2020)》,中國的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并以每年新發1000萬-2000萬人的速度增長,呈現低齡化趨勢。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比較片面,認為疼痛只是疾病的癥狀,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會消失,所以有眾多患者正在忍受著慢性疼痛的長期折磨及其帶來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不良影響,導致生活質量和社會應對能力明顯降低。
隨著疼痛醫學的發展,疼痛理念及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疼痛作為第五生命體征,日益受到了醫務工作者的關注。2004年,國際疼痛學會確定每年10月的第三個周一作為“世界鎮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為了深入推動 “世界鎮痛日”活動,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號召將每年十月的第三周作為“中國鎮痛周”,并提出“免除疼痛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是醫師的神圣職責”。今年的10月7日是第19個世界鎮痛日,主題是提高疼痛的綜合療護能力(Integrative Pain Care)。
我院麻醉科于1989年率先在北京地區建立了第一個麻醉咨詢與疼痛診療門診,積極開展包括癌性疼痛在內的慢性疼痛治療。此后,醫院還設立了家庭病房,定期隨訪治療效果,調整治療藥物和推廣新的疼痛治療方法,極大地拓寬了麻醉科的工作范圍。此次疼痛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的啟動,將更好地整合醫院資源,使各種疼痛患者得到規范高效的治療,同時促進各學科的發展。未來,我院疼痛多學科協作診療將以“為患者解除痛苦”為宗旨,為快速提升醫院疼痛診療整體水平,實現健康中國目標貢獻力量。(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