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友誼人在西藏】援藏77天 我院抗疫醫療隊順利凱旋
11月2日上午,北京援藏抗疫醫療隊的378名隊員離開拉薩,結束了援助工作。來自我院的5名醫療隊員:我院援藏干部、北京援藏抗疫醫療隊副領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孫樹學,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莊海舟,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于剛剛,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梁思文,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丁寧圓滿完成任務,平安返京。自8月17日抵達拉薩后,友誼醫療隊員們不顧高原反應的不適,迅速投入工作,奮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建設核酸檢測實驗室、開展臨床救治、指導院感防控……隊員們義無反顧、堅守崗位,與當地醫護人員并肩作戰,為拉薩疫情防控貢獻首都力量。
提升核酸檢測能力
快速核酸檢測是迅速發現傳染源、鎖定管控目標、研判疫情防控風險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拉薩核酸檢測能力成為醫療隊抵達拉薩后急需解決的問題。我院援藏干部、北京援藏抗疫醫療隊副領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孫樹學第一時間了解拉薩疫情防控形勢,按照北京援藏指揮部的要求領受任務,與有關方面進行對接,連夜部署、施工,建設改造當地核酸檢測實驗室。孫樹學介紹:“北京援藏醫療隊分別用時30小時、36小時建成兩個核酸實驗室,快速兌現了北京市援助拉薩市15萬管核酸檢測能力的承諾,為拉薩疫情防控開展精準排查、人員管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抗疫過程中,北京醫療隊實驗室保障承擔了拉薩市最大的社會面篩查樣本量和全市超過50%的方艙醫院樣本量,截至11月1日,已累計進行核酸檢測836.8萬管,完成1565.3萬人次的檢測量,為疫情防控、流調溯源、精準排查提供保障。這份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孫樹學與援藏醫療專家的努力付出。8月22日孫樹學突發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接受了全麻下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第二天一早,病床前的他又第一時間投入了工作。
承擔方艙重要任務
柳梧體育場方艙被稱為“拉薩第一方艙”,承擔了疫情期間最重的收治任務。我院4位臨床專家——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莊海舟、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于剛剛、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梁思文、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全部進艙指導患者救治、方艙管理和院感防控,在柳梧方艙被設為亞定點醫院之后,救治任務更重,北京專家成為方艙救治的兜底支撐,每日負責進行方艙重點患者會診、艙外患者篩查。
由于方艙醫院建立時間短,各種制度、流程都不夠完整、規范,專家組優化方艙醫院的運行管理流程。專家組長莊海舟主任參與修訂方艙醫院的《患者診療實施方案3.0》、《高危患者篩查指標》,編制《簡化結構式首次病程記錄》,編制《方艙醫院隔離單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方艙內職業暴露處理流程》、《方艙醫護不良事件討論記錄單》等文件,制訂了包括心肺復蘇、過敏性休克、急性心衰、哮喘、低血糖昏迷、高血壓危象等緊急情況處理流程。
由于方艙內患者較多,情況較為復雜,需要有經驗的醫師開展方艙醫院內重點患者篩查、會診,提出轉診意見。梁思文主任每次都早早進艙,詳細耐心詢問每一個需要會診的患者。艙內專家們每天要巡診8-10個方艙病區,會診艙內二線提交的重點患者;而艙外專家通過醫院信息系統調閱患者的化驗檢查和CT影像,每日進行篩查,丁寧主任推動艙內艙外文件共享,讓艙內二線同步看到艙外專家篩查出的重點患者和診療建議,明顯提高了艙內外聯動工作效率。
梳理規范救治流程
臨床專家組加強方艙醫院的院感防控指導,積極排查方艙存在的院感隱患,與方艙院感管理人員和北京院感專家開展線上線下交流。于剛剛主任曾為援鄂醫療隊成員,他借鑒武漢和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管理經驗,提出重點點位全時段監控、人員分區模塊化管理、加強培訓和考核、保證人員配比結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注意暴露后處理等多項專業建議并推動實施,提升了方艙的安全運行水平。到目前,方艙醫療組未發生一例院感事件。
此外,臨床專家組還參加抗疫相關會議,參與指導新建方艙患者救治、院感防控、重病人篩查和轉診等工作,以及抗病毒治療,方艙搶救區域的建立和規范。
77個日夜風雨兼程,5位醫療隊員用堅持與汗水踐行醫者使命,詮釋“最美逆行者”的責任與擔當。再過幾日,隊員們就將解除隔離觀察,回歸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為守護人民群眾健康貢獻力量。(宣傳中心)
下一篇: 我院啟動疼痛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