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尤紅教授團隊榮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近日,2022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正式發布,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尤紅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的“逆轉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臨床診療新體系及推廣應用”榮獲一等獎。該獎項是經科技部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的,全國醫藥衛生行業的重要獎項之一。
項目簡介:
乙型肝炎是導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我國目前仍有8600萬乙肝感染者,是肝硬化患者最主要來源。肝硬化常發生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及肝癌,病死率高。既往醫學認為肝硬化不可逆轉,其精準評價和有效治療方法是乙肝肝硬化領域一直以來面臨的臨床診療難題。
尤紅教授團隊在3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連續支持下,圍繞“乙肝肝硬化能否逆轉、為什么能逆轉、如何評價逆轉”的關鍵科學問題,率先提出乙肝肝硬化可逆轉的新理論,闡明了其逆轉機制,建立了其療效動態評價體系,成果得到國內外廣泛認可并推廣應用。
主要創新點:
提出并證實“肝硬化可逆轉、可再代償”新理論,創建治療新方案,顯著降低并發癥及病死率—肝硬化逆轉能“行”。
國際上首次提出“肝硬化可逆轉、可再代償”新理論,牽頭來自全國47個分中心的1600例乙肝肝硬化長期隨訪隊列,明確了強效低耐藥的優化抗病毒治療方案的療效確切:乙肝肝硬化逆轉率顯著提高,且肝硬化失代償并發癥(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發生率顯著下降。創建了隨訪79萬人次的國際最大規模乙肝規范化隊列平臺CR- HepB,牽頭推廣強效低耐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為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公共衛生危害”貢獻了中國數據。
闡明肝硬化逆轉新機制,發現關鍵分子,為肝硬化治療提供了新靶點—肝硬化逆轉機制“清”。
明確了肝硬化逆轉的關鍵特征是纖維間隔形態/成分的動態變化以及肝小葉結構重建,并創新了人工智能自動識別與量化檢測技術。闡明了肝硬化逆轉的關鍵機制是肝臟前體細胞長期保持多向分化的特性,可向肝細胞分化再生。發現了肝硬化逆轉的關鍵調控分子是賴氨酰氧化酶樣分子LOXL1,有效干預可以打破膠原交聯促進纖維間隔降解,為肝硬化治療策略提供了新靶點。受主編特邀在肝病領域頂級期刊Hepatology撰寫綜述,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建立肝硬化逆轉判定新標準,研發瞬時彈性成像新設備,社會經濟效益顯著—肝硬化逆轉評價“準”。
國際上首次提出評價乙肝肝硬化逆轉的病理新標準,在提高了肝硬化逆轉識別率的同時,改變了必需兩次肝穿才可評價逆轉的臨床實踐,被國際譽為“北京標準”(Hepatology, 2017),成果寫入2部指南/共識。開創全球獨有的多通道影像引導技術與二維圖像實時引導策略,有效避開檢測干擾部位;革新復合寬頻探頭,有效適用于肥胖人群;創新快速運動估計新型算法,計算效率顯著提高;研發了超過現有國際水平的瞬時彈性成像檢測設備,提高了檢測成功率,成功推廣到全國1700多家醫療機構應用。建立了首個專門針對乙肝肝硬化的瞬時彈性成像無創診斷標準,成果被美國肝病學會等多個國際權威學會寫入指南/共識。
該項目累計發表論文300余篇,相關成果寫入10部國際/國內指南及共識。牽頭/執筆制定國際指南6部和國內指南/共識17部。授權國際發明專利7項,國內發明專利12項,其中,“基于彈性檢測設備的健康狀況分析方法及系統”于2021年榮獲北京市發明專利獎二等獎。實現成果轉化,新設備近兩年經濟效益達1.9億元,全國各級醫院廣泛推廣應用,惠及廣大患者。
項目負責人簡介:
尤紅,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研究員,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作為中國臨床多中心之一的負責人,尤紅組織建立了我國對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的長期隨訪隊列,在肝纖維化臨床研究方面,首次提出了乙肝肝纖維化逆轉的病理評價新標準及對肝纖維化長期預后的影響。她牽頭國家“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傳染病專項“逆轉乙肝纖維化肝硬化及阻斷疾病進展的優化治療”項目。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6項。帶領團隊共獲得國家級和部級課題40余項,總資助金額數千萬元,發表中英文論文350余篇。
她先后獲得國家百千萬人才稱號、人社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獲得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目前,尤紅擔任亞太肝病學會副秘書長及執行委員,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協作組組長、國際肝臟病理Laennec組織成員等多個職務。入選北京市醫管局“登峰計劃”人才,北京市高層次衛生技術“215”學科帶頭人及學科骨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曾獲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