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成功完成首例胸腔鏡下左心耳閉合術
3月7日,85歲高齡的張老先生來到我院心外科進行術后復查,檢查結果顯示老人恢復順利,狀況良好。兩年前,老先生檢查出房顫,卻因為對抗凝藥物不耐受,長時間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就在一個月前,老人得知我院心外科即將開展的胸腔鏡下左心耳閉合術風險小、恢復快,也能解決患者用藥不耐受的困擾,于是來到我院就診。2月14日,心外科成功為患者施行了胸腔鏡下左心耳閉合術,這也是我院完成的首例經胸腔鏡左心耳閉合術,術后老人的心率恢復正常,沒有并發癥。這項術式的成功實施標志著我院心外科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患者張老先生在5年前就出現了心悸的癥狀,起初他并未在意。兩年前,老人因為腦梗塞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醫生發現他患有房顫,準備給予華法林藥物進行抗凝。治療過程中,老人出現了大片皮膚紫癜,是抗凝藥物不耐受的狀況,無奈下,只好停用了華法林。此后,老人家屬積極多方尋醫,先后了解到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術等治療方式,但射頻消融只針對房顫本身,對于預防血栓形成沒有直接作用;左心耳封堵術雖可預防血栓,術后卻仍需要終生藥物抗凝,這對藥物不耐受的張老先生同樣不適用。
今年年初,老人一家了解到我院心外科即將開展一種新的術式——胸腔鏡下左心耳閉合術。這種手術方法可以預防患者左心耳形成血栓的風險,從而大大降低患者腦卒中幾率,而且術后可以不用抗凝藥物治療,正好符合老先生的情況。為了讓家屬對治療方法更加了解,心外科制定了詳細手術方案,并耐心與患者家屬交代了手術過程步驟、手術風險點等,消除了患者及家屬心理顧慮。
在精心的術前準備后,2月14日,心外科為患者完成了胸腔鏡下左心耳閉合術。術中,醫生在患者左側腋下第3肋間和第5肋間打開操作孔,縱行切開心包,在胸腔鏡輔助下,精準測量了左心耳根部的寬度,并快速將左心耳閉合系統施放,完整夾閉了左心耳。術中出血量少,手術很成功。術后,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護下,老人切口愈合良好、心率也恢復了正常,術后無并發癥。近日,老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來醫院進行了復診,檢查結果顯示恢復良好。患者和家屬高興的表示“非常感謝醫護人員,終于不用再為腦中風提心吊膽,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房顫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人群發病率高達0.8%-1%。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發病率也越來越高。據統計,60-69歲,房顫發病率在4%-6%;70-79歲,發病率可以高達8%-14%。房顫最主要的危害是導致心臟內血栓的形成,血栓脫落后可導致腦中風、臟器栓塞及外周血管栓塞等并發癥。其中,腦中風是房顫最常見、危害最大的并發癥。隨訪研究顯示,房顫患者5年內腦中風的發生率高達20%,且房顫導致腦中風的風險也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的,因此預防腦中風是房顫的主要治療目標。
胸腔鏡下左心耳閉合術是近年來出現的治療房顫新術式,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具有傷口小,術中出血少,手術風險低,術后恢復快,對身體影響小等優勢,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特別是對于不能耐受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是理想的治療方案。
我院首例胸腔鏡下左心耳閉合術的順利完成標志著心外科在高新醫療技術應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同時,醫院神經內科、心內科、麻醉手術中心等多科室在術中密切配合,也體現了醫院綜合實力。未來,我院將不斷嘗試新技術新方法,提高醫療技術水平,讓更多患者得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