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北京友誼醫院胃腸道早癌診治團隊:一條內鏡看到底,一以貫之“揪”早癌
我國是胃腸道腫瘤高發國家,據國家癌癥中心2022年發布的癌癥統計報告顯示,在我國十大高發癌癥中,胃腸道癌(食管癌、胃癌、結腸癌)人數占比最多,嚴重威脅國人生命健康。但胃腸道癌的早期診斷率僅有20%左右,遠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提高胃腸道早癌的診治水平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但早期癌特征性的癥狀就是“沒癥狀”,如何切實做到“三早”,進一步提高早癌篩查率,成了降低胃腸道癌癥死亡率的重要一環。
由張澍田教授、李鵬教授領銜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以下簡稱“北京友誼醫院”)胃腸道早癌診治團隊,一直致力于消化系疑難病及腫瘤的發病機制、早期診斷和治療。中心首先倡導了消化疾病的橫向學科聯合與縱向序貫診治的結合,很早就形成了消化系癌前疾病和早癌的規范化診治、終末期肝病序貫診治及內鏡-腔鏡聯合微創診治三個特色方向;擁有胃腸道癌前疾病和早癌、慢性乙肝肝硬化、活體肝移植、內鏡-腔鏡聯合治療消化系疾病等國際上最大的隊列及生物樣本資源庫。
依托于協同研究網絡,團隊還在協同開展多中心、高質量的消化系統疾病,特別是胃腸道癌前疾病、早癌的規范化診治及慢性肝病、肝硬化序貫治療及內鏡-腔鏡聯合微創治療的臨床研究方面不斷精進;制定基于循證醫學依據的消化系統疾病診療指南規范并普及推廣,提高診療水平。
完善全鏈條管理 著力提高胃腸道癌癥患者生存率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要將我國整體癌癥的五年生存率提升15%,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實現腫瘤的早診早治。如能早期診斷,可以在消化內鏡下治療,創傷極小、花費低、治療效果好,不影響患者壽命和生活質量。一旦發展到中晚期才確診,即使做外科手術及放化療,創傷大、花費高,治療效果也很差,五年生存率僅有30%左右。
作為胃腸道早癌全鏈條診治理念的倡議者與推動者,北京友誼醫院院長、胃腸道早癌診治團隊帶頭人張澍田教授表示,胃腸道癌早發現和晚發現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能及早發現,我們可以在胃鏡和結腸鏡下對病變進行切除,從而根除胃腸道早癌。以胃為例,胃壁分層分為五層,發生胃癌時從內側黏膜層向外浸潤,如果沒有超過第二層,一般不發生遠處轉移。”可以說,如果把腹腔鏡手術稱為微創的話,那么胃鏡、結腸鏡下的切除就是微微創,對于患者創傷很小,功能、生活質量幾乎不受影響。
“曾經有患者問我:‘大夫,您說我做了胃腸道早癌根治術,是不是就和沒有一樣?’我嚴肅答道:‘不是。’他面色瞬間僵硬,我轉而答道:‘不是和沒有一樣,就是沒有了!’”張澍田分享道。
然而,是否所有人做胃腸道早癌診療都能做到那樣胸有成竹?這是我們的疑惑,也是張澍田對自己的追問。張澍田介紹,胃腸道早癌全鏈條管理包括患者的認知(來醫院做胃腸鏡早癌篩查)、術前準備、內鏡的規范化診斷和治療操作、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病理標本的處理和內鏡隨訪等多個方面,因此內鏡操作規范化至關重要。醫生、護士、病理科技師等各個環節的規范操作可以避免環節斷裂導致的問題,進而達到使更多患者受益的目的。
胃腸道早癌篩查 友誼消化人的使命
1988年師從于中麟教授至今,張澍田一直將消化內鏡診療技術的提升以及胃腸道早癌全鏈條診療路徑的探索作為自己的工作重點,而這也是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人的重要使命。
在內鏡介入微微創技術沒有大幅開展以前,胃腸道腫瘤、出血、膽胰結石等疾病的治療仍需外科手術來完成,不僅創傷大,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高,諸多術后并發癥威脅著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當第一次了解到利用消化內鏡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時,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也是這種震撼化成了學科對我的內在吸引力。”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李鵬教授回憶道。然而,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總會給人帶來更多的驚喜:膠囊內鏡、超聲內鏡、放大內鏡、圖像增強內鏡、細胞內鏡等新型內鏡技術……從單純的內鏡下檢查到內鏡下治療,再到胃腸道早癌的內鏡下治療等復雜的內鏡治療技術……醫學科技的進步將人體組織放大再放大,同時也在促使著臨床診療精細再精細,在這條以消化內鏡為先導的醫學發展之路上,友誼消化人一再向前挺進。
從“十一五”到“十四五”,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鏡技術完成了從跟跑到齊頭并進,再到部分技術國際領先的華麗轉身。2020年,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鏡中心被世界內鏡組織評為了全球最佳20個內鏡中心之一,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作為培訓者參與各項國際消化內鏡領域培訓活動,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消化內鏡學。
內鏡-病理雙融合 筑牢胃腸道早癌篩查鏈
在胃腸道早癌診治工作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消化內科與病理科,且需要兩個科室通力合作的精準診療。消化醫生在內鏡下通過染色、放大等特殊內鏡技術精準判斷病變的性質、組織類型、病變范圍、浸潤深度,為患者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完整地切除病變;病理醫生對內鏡切除的組織標本規范化處理、診斷,制作病變復原圖,精準判定切除組織的每個細節,準確評估治療效果并指導患者后續處理策略。
然而,由于臨床醫生對內鏡和病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醫生內鏡下的診斷與最終的病理診斷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給臨床醫生和患者帶來很多困擾,并對最終的治療效果可能會造成一定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內鏡與病理全鏈條診斷胃腸道早癌試點項目”應運而生,作為最早開展內鏡與病理聯合診斷的單位,北京友誼醫院胃腸道早癌診治團隊再次走在前列,并在全球率先采用對ESD術后病理標本透光及染色觀察的技術,實現對病變的內鏡表現與病理組織學點對點的復原。
“在胃腸道早癌全鏈條管理這條路上,總會不斷有新醫生加入,也同樣會不斷有新的醫院參與和新的技術涌現,所以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應永保初心,不斷適應改變、勠力創新,活到老、學到老、改到老。”張澍田說。 (內容來源:“醫師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