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中藥怎么吃更安全有效?
近年來,隨著“治未病”理念的盛行,人們更加注重養生保健,愿意用中藥來調養身體。雖然中藥的使用更加廣泛,但很多人卻并不知道中藥的正確煎煮服用方法,對中藥的認識存在很多誤解。中藥是否有毒性?中藥應該什么時候服用?中藥和西藥能一起服用嗎?有請我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謝俊大為大家進行講解。
中藥有毒嗎?
近年來,關于中藥的毒性,很多人有著不正確的認識。有的人認為中藥大多來自于大自然,純天然無毒,沒事兒可以吃點強身健體。有的人聽聞何首烏致肝損傷的事件,就認為中藥毒性巨大而且未明確標示,應全面禁用。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有失偏頗。
中藥主要來源于植物、動物、礦物,像植物中的生川烏、生草烏、巴豆、生馬錢子、生白附子、生附子,動物中的斑蝥、紅娘蟲、蟾酥、全蝎、蜈蚣,礦物中的砒石、砒霜、水銀等都有毒性。因此中藥無毒的說法并不可取。
而關于中藥巨毒的說法,以往聽到的中藥有毒性的案例大多是由于藥物濫用、誤用、超量使用等導致,許多患者并未辨證使用中藥。我們所說的“中毒”也就是藥品的不良反應,我國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其特定的發生條件是按正常劑量與正常用法用藥,在內容上排除了因藥物濫用、超量誤用、不按規定方法使用藥品及質量問題等情況所引起的反應。一些不良反應實際上屬于不良事件,是由于患者在使用的時候缺乏辨證論治導致。因此,為了減少不良反應和事件的發生,建議患者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科學用藥。
吃好中藥的8點注意
1. 辨證用藥,謹慎經驗用藥
(1)在中醫師或中藥師的指導下辨證使用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如果辨證不準確,寒熱不分,則會造成不良后果。熱證者用熱藥就如火上澆油,寒證者用寒藥則像雪上加霜。
(2)避免經驗用藥
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因為體質病證不同。
2. 中病即止
主治病證基本消失后應立即停止用藥(特別是藥性峻猛、有毒性的藥物),亦不可過量、久服!
3. 選擇合適的劑型及使用方法
(1)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靜脈注射或滴注。
(2)應根據病患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緩急及各種劑型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劑型。
(3)對于有明確使用劑量的,慎重超劑量使用。有使用劑量范圍的中成藥,老年人使用劑量應取偏小值。
4. 含毒性藥逐漸加量,慎重超藥典劑量
(1)非必要盡量避免使用含毒性中藥。
(2)在必須使用含毒性中藥時,應逐漸加量,慎重超藥典推薦劑量。
5. 特殊人群用藥要謹慎
兒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肝腎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用藥要謹慎,特別是在使用藥性峻猛、有毒性、具有特殊人群禁忌的中藥時。
如:朱砂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久服;孕婦及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6. 謹慎聯合用藥
(1)中成藥與中成藥的聯合使用
不建議服用超過2種中成藥,注意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
(2)中成藥與中藥湯藥的聯合使用
不建議服用超過1種中成藥,注意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
(3)中成藥、中藥湯藥與西藥的聯合使用
一般建議中、西藥間隔1小時服用,特別注意中西藥復方制劑與西藥的重復用藥。
7. 加強用藥監護
(1)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用藥反應,發現異常,立即停藥,必要時就醫。
(2)老人、兒童、肝腎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某藥或聯合用藥的患者用藥后應密切觀察,加強監測。
(3)在使用有致肝腎功能損傷風險中藥時,特別是長期服用者應定期監測肝腎功能。
8. 遵醫囑,管好嘴
(1)依從性好,遵醫囑使用中藥。
(2)注意飲食禁忌。外感病忌生冷寒涼、辛辣刺激及牛羊肉等不易消化食物,脾胃虛弱者忌生冷寒涼、及牛羊肉等不易消化食物。
應該在什么時候服用中藥?
不同中藥的服用時間因人因病不盡相同,其中大多數中藥宜飯后服用;補益藥一般宜空腹服用。
飯后服:飯后30分鐘服藥。
空腹服:一般指清晨空腹將藥服下,也可指兩餐之間進食前1小時和進食后2小時服用。胃空狀態下,消化道內的食物已被消化,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從而能使藥物被充分吸收而發揮更快更強的作用。如治療四肢、血脈疾病的藥、驅蟲藥、補益類藥(非滋膩)、作用峻猛的瀉下藥宜空腹服。
飯前服:飯前30分鐘服藥,如腸溶膠囊。此時胃中食物較少,有利于藥物在胃內吸收并作用于胃壁,還可使藥物迅速到達小腸。飯前服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治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保護胃黏膜、腸溶的藥物。
中藥和西藥能一起服用嗎?
中藥成分極其復雜,可能影響西藥的吸收代謝,謹慎考慮,一般建議中、西藥間隔1小時服用,同時特別注意中西藥復方制劑(含對乙酰氨基酚的維C銀翹片、含格列本脲的消渴丸)與西藥(泰諾林、格列齊特)的聯合使用是存在相互作用或重復用藥的風險。
(藥劑科 謝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