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奮斗的友誼人】麻醉手術中心蘇凱:堅持臨床與科研并行發展
他們是患者眼中的好大夫,是同事身邊的好模范,他們來自不同科室、不同崗位,秉承著一切為了人民的宗旨,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為了發揚“敢擔當、善組織、有作為、齊奮斗”的友誼精神,更好地踐行“仁愛博精”的院訓精神,我院多年來持續開展“崗位服務之星”評選活動。近日,2023年第三季度“崗位服務之星”評選結果揭曉,10名優秀醫務工作者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身邊奮斗的友誼人吧!
蘇凱是我院麻醉手術中心的一名麻醉主治醫師。在攻讀博士期間,他就師從我院麻醉科田鳴教授,在導師和其他老師們的幫助指導及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完成了研究課題。
2016年博士畢業后,蘇凱如愿入職我院,開始從事臨床一線和科研工作。2017年,蘇凱同志入選醫院第一批“種子人才計劃”;2018年獲“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青年優才項目”支持。2018年8月,他被公派前往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醫學院麻醉科進行肺損傷相關機制研究的學習。到達美國后,他盡快適應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在與實驗室負責人確定課題研究方向和大致課題思路后,就馬不停蹄地開始實驗工作。那段時間,他經常做實驗到凌晨,最終在經歷和克服重重困難后,終于做出了有意義的分子機制。2019年,他的研究結果被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年會收錄,并入選為呼吸板塊TOP10 Abstract進行了大會發言和討論。
2020年1月,就在蘇凱從美國如期回國投入到醫院科室工作的不久后,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作為一名黨員,他積極響應院黨委的號召,第一時間報名并參與了醫院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的工作,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某天下午,蘇凱突然聽到護士的呼喊:“蘇醫生,五床血氧不好,你過來看一下!”患者是一位老年男性,70多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腦梗塞后遺癥等多種疾病。蘇凱看到患者意識清醒,但面色發青、嘴唇發紫、呼吸微弱,脈搏血氧飽和度持續降低,血壓只有70/30mmHg。他立即指示兩位護士采取緊急措施,包括使用簡易呼吸器、提高氧流量、準備腎上腺素、推心電圖機、除顫儀等。同時,他告知上級醫師相關情況,并請麻醉科同事送來氣管插管所需的肌松藥。
蘇凱和同事們全副武裝,順利完成了氣管插管操作。采用簡易呼吸器通氣時,他們發現患者胸廓起伏但氣道阻力高,判斷患者出現了誤吸,在給予吸痰處理后,患者的血氧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就在大家稍稍松口氣的時候,患者又出現了室顫和心跳驟停。面對嚴峻的情況,蘇凱和同事們立即為患者進行除顫和心肺復蘇,就這樣三個醫護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在炎熱夏季輪流實施著心肺復蘇,一直搶救了三個多小時,始終沒有放棄希望,終于將患者從死亡線拉了回來。蘇凱和同事們的勇敢與堅持展現了醫護人員在關鍵時刻的擔當和無私奉獻精神。
在日常工作中,蘇凱除了擔任麻醉手術中心住院總醫師外,還擔任科室科研秘書。麻醉手術中心的每日手術排班,各科室會診,急診肝移植協調人員等工作對于他而言已成家常便飯。在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他作為科研秘書還需要積極督促科室相關人員進行科研基金申報,組織大家進行課題討論和標書修改。在醫院和科室領導的培養支持下,2021年,蘇凱獲得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支持。2022年獲得“白求恩公益基金會基礎科研基金”支持。他始終堅持著科研與臨床并行的理念,以實現兩者相互促進的目標。在實際臨床工作中,他不斷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基礎科學研究深入探究其機制及解決方法。最后,再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以解決實際面臨的問題。這種做法使臨床工作與科研工作相互得益,相得益彰。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醫生,蘇凱堅定地承擔起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積極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初心和對醫院的熱愛,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 (宣傳中心)
上一篇: 我院王振常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下一篇: 我院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隊榮獲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