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王振常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我院王振常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常,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學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耳鳴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醫學影像學系主任。
王振常教授長期從事生理病理信息探測感知技術及儀器的科學研究,是我國聽覺和視覺系統影像感知與解析領域的帶頭人。他建立了人體復雜系統影像多模式多維度協同與生理病理多要素信息關聯診斷體系,形成人體信息探測感知新范式。主持研制全球首臺分辨尺度達50μm專用骨質CT儀器,實現信息獲取能力從亞毫米級到十微米級的跨越,成功探索出“專而精”的國產CT儀器高端化發展新路徑?;谛畔⒓夹g與醫學的交叉融合,實現聽視覺系統微小病癥檢出效能的大幅躍升,帶動了醫學影像學重構,成果已在全國推廣。
人體聽覺系統結構精細,具有病變隱匿、信息微弱的特性,難以探測感知。王振常教授針對人體復雜系統的結構形態、血流動力、神經活動、壓力傳導等不同要素,創建了專用的探測方法與分析方法,形成了多模式多維度協同的生理病理多要素信息關聯診斷體系。通過這個體系,他首次發現了不同要素關系失耦合的致鳴誘因,使誘因檢出率由原來的44%躍升到94%,實現了人體精細結構與隱匿病變識別能力的大幅躍升。
目前,國際常規高端CT無法實現人體微米級結構及隱匿病變的探測感知,而現有的微米級CT僅可用于標本檢測研究。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王振常教授突破了傳統CT以泛用性為核心設計理念的禁錮,創新了專而精的超高分辨力CT系統研制思路和方案,并成功主持研制出全球首臺分辨尺度達50μm的專用骨質CT儀器。這一成果達到了國際同類技術的領先水平,一舉解決了常規高端儀器的骨質微小結構及隱匿病變“顯不出”的國際性難題。
王振常教授通過多要素信息關聯診斷體系和專用骨質 CT 儀器的綜合應用,在國際上,首次清晰顯示出十余種引起耳聾、眩暈的重要微小結構,他發現了誘發耳聾、眩暈的可治性新征象,揭示了產生聽力損失的新機制,為制定治療新策略提供關鍵靶點。解析了大量“同癥異病”的視力障礙誘因及機理,使視力下降與復視的誘因檢出率由無法檢出提高到76%和75%。基于信息技術與醫學交叉融合,實現微小結構與隱匿病變探測感知能力的重要突破,并拓展應用于骨科微小結構精細成像和跨器官異構信息關聯分析等新領域。
王振常教授獲評中宣部“時代楷模”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幾內亞共和國勛章,埃博拉防控全國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入選衛生部、人社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級百千萬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 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王振常教授先后擔任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零部件分會會長、中國影像技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常委、世界華人醫師協會理事、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影像分會會長、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放射學分會會長等。任中華醫學雜志社《數字醫學與健康》主編、《中華醫學雜志》、《中華放射學雜志》等23種專業雜志副主編。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