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呼吸道病原體扎堆發威,娃中招怎么辦?
在干冷氣候中,人體呼吸道的防御機能容易降低,因此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發季節。而今年的情況有些特殊,雖然流行的都是往年常見的呼吸道病原體,但架不住它們扎堆兒發動攻勢,使得很多兒童甚至成年人都中了招。
從目前的接診情況來看,肺炎支原體、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是今年兒童呼吸道感染的幾大主要病因。針對這幾種病原體,我們請我院兒科主治醫師付培培來梳理一下它們各自的感染特點、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預防建議,希望幫助大家更有效、平穩地度過此次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流行高峰。
肺炎支原體
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病原體,兒童普遍易感,由此種病原體所致的肺炎,好發于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
在北京,肺炎支原體的以往流行季節為冬季,以輕癥居多。與往年相比,今年肺炎支原體流行的時間有所提前,且波及范圍較廣,重癥肺炎及難治性肺炎病例明顯增加。但從目前感染肺炎支原體的患兒總體情況來看,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
癥狀
感染肺炎支原體后,主要癥狀是發熱或咳嗽,病情較輕的患兒發熱或咳嗽可能不劇烈,其中部分孩子會自行好轉。當發展為肺炎后,患兒常表現為中度發熱或高熱,咳嗽較為劇烈,甚至出現類似百日咳樣的痙攣性咳嗽及長時間咳嗽。較為嚴重的重癥支原體肺炎,多發生在病程1周左右,患兒可出現氣促或呼吸困難。
建議
出現持續高熱>3天或發熱>7天,或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精神差、頭痛、抽搐、頻繁嘔吐等情況,建議及時就醫。
治療
對于肺炎支原體感染,首選藥物仍為大環內酯類抗菌藥,包括阿奇霉素、紅霉素、克拉霉素等;對于耐藥支原體感染,8歲以上兒童可選擇四環素類藥物,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
輕癥肺炎患兒無需住院,居家觀察治療即可;重癥肺炎患兒則建議及時住院治療。家長不要自行給孩子使用抗菌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孩子病情的治療方案。
預防
需要注意的是,肺炎支原體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潛伏期為1-3周,目前尚無預防肺炎支原體的疫苗,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戴口罩、勤洗手等,是避免感染的主要手段。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甲流及乙流在每年呈季節性流行,一般10月起我國各地便開始進入流感流行季。
據北京市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近期北京流感發病人數快速上升,與其他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對于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5歲兒童及≥65歲老年人易發生重癥并發癥,因此也被稱為流感高危人群。
癥狀
感染流感病毒后主要以發熱、頭痛、肌痛和全身不適為主要表現,體溫可高達39℃-40℃,部分兒童出現咳嗽,但不劇烈,還可伴有鼻塞、流涕、結膜充血等表現。感染乙流的兒童,可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新生兒感染流感時,可表現為嗜睡、拒奶、呼吸暫停等。
部分輕癥患兒能夠自行好轉,多在發病3-4天后逐漸退燒,全身癥狀好轉,但咳嗽及體力恢復或需要較長時間。重癥患兒則可能出現肺炎、肌炎、急性壞死性腦病、膿毒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
建議
對于持續高熱>3天,或出現呼吸困難、精神差、胸痛、頻繁嘔吐等癥狀的患兒,建議及時就醫。
治療
流感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抗病毒治療,臨床常應用3種藥物:1.神經氨酸酶抑制劑,能防止病毒從宿主細胞中釋放,具有抗甲流和乙流的作用,如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帕拉米韋等;2.藥物巴洛沙韋,可抑制mRNA合成的啟動,阻止病毒增殖,對甲流和乙流均有效,適用于≥5歲、體重≥20kg的兒童;3.金剛烷類藥物,作用于甲流病毒M2蛋白,可阻止病毒高效復制,對乙流無效,但自2009年以來傳播的甲流毒株對金剛烷類藥物普遍耐藥,不推薦使用。
預防
流感病毒的潛伏期為1-7天,通常為2-4天。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流感的罹患率和發生嚴重并發癥的風險。有流感病毒接觸史的高危人群,可在48小時內使用藥物預防,如服用奧司他韋或扎那米韋(劑量同治療量,每日1次,使用7天)。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世界范圍內引起5歲以下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體。除此之外,它也是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還能引起較大兒童和成人的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癥狀
兒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兒童早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部分局限在上呼吸道,表現為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也可發展成肺炎,常見于嬰兒及<2歲兒童,表現為咳嗽、痰多、喘息、呼吸困難、喂養困難等。
建議
嬰幼兒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建議及時進行病原學檢查,并關注患兒呼吸情況,若出現呼吸困難、喘息、精神差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治療
目前,尚無針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特效藥,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后一般具有自限性,無需特殊治療,較少會引起嚴重并發癥。其主要治療原則為對癥支持治療,以緩解患兒咳嗽、喘息及呼吸困難等癥狀。對于下呼吸道感染患兒,可試用干擾素抗病毒治療。
預防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潛伏期為2-8天,通常為4-6天,目前尚無用于兒童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帕利珠單抗是針對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特異性抗體,可用于高危人群預防感染,但尚未引進國內臨床應用。因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仍然是目前避免感染的主要手段。
腺病毒
腺病毒是兒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毒,也是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中較為嚴重的類型之一。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眼結膜、泌尿道和淋巴結,主要表現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次為眼部和胃腸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見于兒童,嬰幼兒易患腺病毒肺炎,病情重,病死率高。
癥狀
兒童感染腺病毒后常表現為高熱,大多在起病之初即出現39℃以上的高燒,可伴有咳嗽、喘息(喘息一般見于6個月-2歲嬰幼兒)。輕癥患兒大約在7-11天體溫可恢復正常,其他癥狀也隨之消失;重癥患兒高熱可持續2-4周,呼吸困難多始于病后3-5天,伴有全身中毒癥狀,精神萎靡或煩躁,易激惹,甚至抽搐。部分患兒有腹瀉、嘔吐,甚至出現嚴重腹脹,少數患兒有結膜充血、扁桃體有分泌物等表現。
建議
對于腺病毒感染患兒,除觀察其體溫變化外,還需觀察呼吸情況,若出現呼吸困難、喘息、精神差、頻繁嘔吐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治療
與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情況類似,腺病毒感染也沒有明確的特效藥,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感染腺病毒后亦具有自限性,無需特殊治療。大部分情況下,腺病毒的治療原則為對癥支持治療,主要是為了緩解患兒高熱、咳嗽等不適癥狀。對于合并嚴重并發癥的患兒,需及時住院治療。
預防
腺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2-21天,平均為3-8天,同樣沒有預防腺病毒感染的疫苗。避免感染的主要預防手段,仍然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醫師釋疑
看了支原體檢測結果后可否自行用藥?
目前在臨床上,檢測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方法有多種,但有時候檢測結果存在假陽性或假陰性,這是為什么呢?
1.肺炎支原體核酸檢測
這種檢測方法的標本為咽拭子或鼻拭子,均可進行RNA或DNA檢測。RNA可隨肺炎支原體的死亡而降解,所以能夠作為評價肺炎支原體感染、轉歸、藥物療效的指標;DNA在肺炎支原體死后,仍可存在于部分患者體內,時間達7周至7個月,且不易降解,因此DNA檢驗結果不能很好地用于肺炎支原體急性感染及治療效果的評估。
2.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 這種檢測方法的標本為血液,部分醫院可采集指尖末梢血完成。其中,IgM抗體是最常見的檢測方法。由于此抗體一般在初次感染1周內開始升高,2-3周達到高峰,3-4周時下降,2-3個月降至最低,因此,抗體陽性不代表患兒目前存在肺炎支原體的急性感染。
此外,部分醫院可進行靜脈血PA(總抗體)的檢測,把患兒血清肺炎支原體抗體滴度≥1∶160作為肺炎支原體近期或急性感染的診斷標準,但由于抗體出現的時間窗限制,其陽性檢出率也受到限制。
綜上所述,各種檢測方法都有其長處及弊端。其中,準確率較高的RNA檢測受限于采樣方式及兒童的配合程度,亦可出現假陰性;IgM抗體檢測盡管比較方便,但準確度欠佳。所以,家長在看到相關檢測結果時不要自行判斷,需找醫生問診,聽從專業的治療建議。
(兒 科 付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