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我院鄢丹團隊和湖北中醫藥大學劉洪濤團隊揭示黃芪多糖新成分APS-D1提高低劑量二甲雙胍療效的生物機制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市臨床藥學研究所鄢丹教授團隊和湖北中醫藥大學劉洪濤教授團隊在生物大分子領域的國際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D1 and its improvement of low-dose metformin effect by enriching Staphylococcus lentus”研究性論文。作者從消渴方組方藥味之一的黃芪中首次分離出一種新的低分子量黃芪多糖APS-D1 (7.36 kDa),由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組成(97.51%∶1.56%∶0.93%);發現APS-D1可通過富集Staphylococcus lentus而顯著提高低劑量二甲雙胍療效。該研究提示低分子量黃芪多糖聯合低劑量二甲雙胍具有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潛力,有望減少或規避常規劑量二甲雙胍臨床常見的不良反應,彰顯“中西醫并重、中西藥并用”特色與優勢。
二甲雙胍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然而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且與給藥劑量呈正相關。為了提高療效和減少不良反應,探索低劑量二甲雙胍的輔助治療藥物已成為了臨床的現實需求。歷代中醫治療消渴的方藥中補氣藥黃芪高頻出現,多糖作為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該研究使用DEAE-52纖維素和Sephadex G-100柱層析從黃芪中首次分離出一種新的低分子量多糖(APS-D1),通過HPGPC、HPLC、UV-Vis、FT-IR、甲基化分析、GC-MS和NMR光譜等技術對其進行了結構表征。同時,研究表明APS-D1可以顯著提高低劑量二甲雙胍療效,其機制是通過促進脂肪酸氧化(CPT1)和抑制糖異生(PCK、G6Pase)途徑來實現的;進一步研究發現APS-D1可以富集S. lentus并通過L-肉堿介導促進脂肪酸氧化和抑制糖異生,改善2型糖尿病相關指標,具有作為補充劑聯合低劑量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潛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市臨床藥學研究所龍江蘭,湖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李萌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市臨床藥學研究所鄢丹與湖北中醫藥大學劉洪濤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21301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zyyzdxk-2023003)、青年北京學者項目(2022-051)等資助。
(宣傳中心)
上一篇: 我院成功運用單采紅細胞技術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
下一篇: 老年共病門診:因人施策 讓更多老人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