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世界獻血者日”主題科普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2024年我國世界獻血者日的活動口號是:“在慶祝世界獻血者日二十周年之際:感謝您,獻血者!”世界獻血者日設立的意義,是為了鼓勵更多的人無償獻血,宣傳和促進全球血液安全規劃的實施。輸血在醫療保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用于治療如鐮狀細胞貧血和地中海貧血等危及生命的疾病,也可以挽救因意外事故、手術、嚴重疾病或分娩等原因而失血的患者的生命,此外還可以用于手術支持等。今天,有請我院輸血科主任技師李小飛、主管技師苑曉舟來為大家講解血型與獻血有關的健康知識。
什么是紅細胞血型和紅細胞血型系統?
在血液中所能檢測出的任何遺傳多態性可稱之為血型,但血型通常被限定為血細胞表面抗原的多態性,包括紅細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細胞血型。在非特指的情況下,血型一般是指紅細胞血型。根據紅細胞表面抗原的遺傳關系所劃分的類別。由1個基因座或相同功能的2~3個基因座控制的不同等位基因所編碼或決定的血型抗原,歸屬于同一血型系統。一些血型系統的基因直接編碼血型抗原決定簇所在蛋白,另外一些血型系統的抗原是碳水化合物,血型基因編碼糖基轉移酶,催化這些抗原的形成。國際輸血協會2023年12月公布血型系統有45個,血型抗原有360多個,ABO血型系統僅是45個血型系統其中一個,除此外還有Rh血型系統、MNS血型系統等。
在臨床中最重要的血型系統是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我們以ABO血型系統為例先來了解一下。ABO血型系統中,分為A型、B型、AB型、O型4 種血型。A型血紅細胞上有A抗原和血漿中有抗B抗體;B型血紅細胞上有B抗原和血漿中有抗A抗體;AB型血紅細胞上有A抗原和B抗原,但血漿中無抗A和抗B抗體;O型血紅細胞上無A抗原和B抗原,但血漿中有抗A和抗B抗體抗體。
稀有血型就是一種少見或罕見的血型。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恒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為Rh血型。凡是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又稱D抗原)的,稱為Rh陽性,反之則為Rh陰性,由于漢族人Rh(-)所占人數的比例極少,僅0.3%,即所謂的“熊貓血型”。假如Rh(-)患者生病或手術需要輸血時,一定要將Rh(-)血型的情況告知醫生,以便醫生盡早和輸血科聯系,獲取所需要的Rh(-)血源。
血型會變嗎?
ABO血型遺傳基因位于9號染色體長臂,由A、B和O三個等位基因來控制,為顯性遺傳,一般情況下不會改變。臨床上一些疾病也是可以引起血型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會遺傳,當疾病好轉時可以消失。
第一種是抗原減弱或缺少,白血病、惡性腫瘤、卵巢囊腫等疾病可能機會出現這種情況。
第二種是抗體減弱或缺少,生理性:新生兒、老年人的抗體較弱,新生兒通常出生6個月之后血型抗體才能發育完全。病理性的低蛋白血癥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劑、先天性免疫缺乏等。
第三種是抗體干擾或非特性性蛋白凝集。反復輸血或妊娠等原因可致同種抗體產生;非特異性蛋白凝集:見于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巨球蛋白血癥等都可能會影響血型鑒定。
第四種為特殊的情況時體內含有獲得性B抗原。
第五種極其罕見的情況是嵌合體,常見于骨髓移植、雙胞胎等,此類人體內有兩群造血細胞群,從而有兩種血型。
第六種由造血干細胞移植引起的血型改變。
對于ABO血型系統不相合的移植,就會造成血型的改變。干細胞移植后,受者血型會逐漸向供者血型轉變,一方面可以說明紅細胞的植活,另一方面,血型的轉變為臨床血液制品的選擇提供了依據。這種血型變異不同于前幾種變異,不能在去除疾病、外界刺激等誘因后血型恢復到最初,而是一直保持移植后的血型。
ABO血型與疾病相關嗎?
研究顯示血型與多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高低相關。O型血型與鼠疫、霍亂、腮腺炎和結核病感染的發病率增加有關;A型血型與天花和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發病率增加有關;B型血與淋病、結核病、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感染的發病率增加有關;AB型血與天花、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感染的發病率增加有關。
如何獻血?
首先找到獻血站點:通過導航系統查到附近獻血點,可以前往您附近的獻血點。在北京友誼醫院附近就有兩個獻血點,一個在門診樓旁邊的天橋友誼獻血點,一個是前門箭樓獻血點。
篩選和登記:一旦到達獻血站點,您將接受簡單的健康篩選,包括測量血壓、血比重和轉氨酶檢測等。然后,您需要填寫一份健康問卷征詢并進行登記。
捐獻血液:捐獻血液通常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只需數分鐘。專業的醫護人員會在您的手臂上采集血液,并確保您在過程中感到舒適。
休息和恢復:捐獻后,您將被要求休息一段時間,以確保您感到良好。
血液都用到哪里了?
拯救生命:獻血可以挽救因意外事故、手術、嚴重疾病或分娩等原因而失血的患者的生命。
治療疾病:某些疾病,如貧血和白血病,需要定期輸血來維持患者的健康。
手術支持:許多外科手術需要血液支持,以確保患者在手術期間和術后恢復正常。
災難和緊急情況:在自然災害、交通事故或其他緊急情況下,獻血可以迅速提供所需的血液供應,拯救傷員的生命。
僅癌癥、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產后大出血、心臟手術,我國每年就有超600萬病人等待輸注血液救治。由于血液至今仍然無法通過人工合成,獻血者就成為了重要的救援力量,保障日常血庫充盈才能真正為每一位患者帶去生的希望,且血液有保存期限,不能盡可能的一次性多儲存,因此需要源源不斷的愛心奉獻。
關于獻血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獻血年齡:提倡十八周歲至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個人自愿獻血;既往無獻血反應、多次獻血的健康個人主動要求再次獻血的,獻血年齡可以延長至六十周歲。
獻血量:捐獻全血的,每次獻血量一般為200ml,最多不超過400ml,獻血間隔期不少于6個月;捐獻單采血小板的,每次獻血量1-2個治療單位,獻血間隔期不少于2周。
獻血前要注意哪些事項?
充足的睡眠,晚七點后盡量不要再進食;獻血前兩餐清淡飲食,不飲酒;獻血前一周不服治療性藥物;捐獻全血當天可進食清淡飲食,適量飲水;適當衣著:請勿穿袖口太緊的長袖內衣,若天氣太冷請在襯衫或內衣外多加外套;請攜帶有效證件:身份證、駕駛證、護照等。
獻血后要注意哪些事項?
(1)適當多飲水,有助于補充在獻血時所流失的液體部分。
(2)獻血完畢后,請用三個手指按壓針眼及上方10分鐘,以防血液外溢。
(3)如果您在離開獻血地點后感到頭暈,請立即坐下,最好是躺下休息,并適當補充水分。
(4)獻血后2小時內,獻血側手臂不宜提拿重物或過度用力,以促進針口的痊愈。
(5)為防止感染,請于12小時后再去掉創可貼,24小時內針眼處不要著水。
(6)您可照常適度活動,但劇烈的體育活動則需隔天進行,這樣可有助于您恢復因獻血可能引起的身體疲憊等不適。
(7)入針位置附近若有青紫現象,那是由于血液滲入皮下組織引起。一般會于二周左右慢慢消散,不會對身體造成長久的不良影響。
獻血影響健康嗎?
一個成年人的總血量約為4000~5000毫升。平時80%的血液在心臟和血管里循環流動著,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儲存在肝、脾等臟器內,一旦失血或劇烈運動時,這些血液就會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一個人一次獻血200~400毫升只占總血量的5%~10%,獻血后儲存的血液馬上會補充上來,不會減少循環血容量。
獻血后血液中主要成分的恢復情況:水分和無機物:1~2個小時就會補上;血漿蛋白質:由肝臟合成,2天內就能得到補充;白細胞5-7天、血小板7-10天和紅細胞2-4周內即可恢復。
人體的造血機制可代償性增生,很快就能恢復獻血前的水平,所以獻血不但對身體沒有任何壞處,反而能提高造血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適量獻血會使人更加健康、長壽。不僅如此,獻血后會降低血液粘稠度,對心腦血管系統有良好的影響,對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具有積極的預防作用。通過獻血排除過多的鐵質,還可以減少癌癥的發病率。所以說一個健康的人,按規定獻血,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影響,更不會“傷元氣”,反而會有利于健康。
哪些情況下可以享受優先用血?
在確保急、危重癥患者臨床用血需求與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在本市醫療機構接受輸血治療的無償獻血者及其配偶、直系親屬優先用血,維護無償獻血者的權益。
優先用血對象是指在本市參加無償獻血的獻血者及其配偶、直系親屬、現在范圍拓寬到了(外)曾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外)孫子女、(外)曾孫子女。
除此之外,北京市對于無償獻血者還有許多優待政策。獻血者本人臨床用血費用終身免費,獻血者的配偶、直系親屬免交與獻血量等量的臨床用血費用,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公園、景區等的經營管理單位對在本市獻血的個人也都會給予優待。
國家還設立了無償獻血奉獻獎用以獎勵多次自愿無償獻血者,自愿無償獻血達20次及以上的獻血者獲銅獎,自愿無償獻血達30次及以上的獻血者獲銀獎,自愿無償獻血達40次及以上的獻血者獲金獎,累計獲得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三次以上者獲終身榮譽獎。
(輸血科 李小飛、苑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