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西非大地上的“抗埃衛士”(2023.10.24 健康報)
本報記者 楊世嘉 特約記者 姚秀軍
“這一殊榮應該屬于中國援外醫療隊全體隊員。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能成為中國援外醫療隊的一員,我感到無上光榮。”10月23日,作為剛剛榮獲中央宣傳部“時代楷模”稱號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的群體代表——中國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隊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勇毅、堅韌、無畏、奉獻……援外醫療隊隊員的醫者情懷與崇高品質,將西非大地上的那段“抗埃”歲月照亮。
凡為醫者,遇有請召,不擇高下遠近必赴。2014年3月,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數萬人被感染,病死率超過60%。在全世界都“談埃色變”之時,許多國家紛紛撤離了援非醫療隊。同年8月,中國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片陌生的“戰場”。
這支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整建制派遣的醫療隊由臨床醫生、護士、藥師、檢驗師,以及翻譯、財務人員、廚師等19名隊員組成。“很多人出發前寫好了遺書,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王振常說,面對已知的生命危險,全體醫療隊隊員堅定無畏,不僅要與幾內亞人民患難與共,更要實現“打勝仗、零感染”的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幫助非洲國家有效應對埃博拉疫情,中國政府提出無償幫助幾內亞政府培訓1000名公共衛生醫師,以提升當地疫情防控能力。自接到任務后,王振常數次參與一線考察與調研,明確出符合受援國國情的培訓計劃和防護措施。培訓工作自2014年12月起開展,歷時兩個月,醫療隊累計培訓、帶教當地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及政府行政人員1679人,為幾內亞防控埃博拉疫情、建立公共衛生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由中國援建的中幾友好醫院位于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是這支“抗埃”醫療隊的主陣地。在該院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醫療隊隊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王永亮開展了心肌肌鈣蛋白定量檢測,提升了當地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診斷水平;超聲科主任醫師張慶開展了術中超聲檢查,填補了醫院技術空白;胸外科主任醫師李杰完成了受援醫院首例開胸手術;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旭協助醫院開展了顯微鏡下外科手術,開創了幾內亞的先例;中醫科主任醫師林海充分發揮中醫藥傳統優勢,多地患者慕名而來……
在埃博拉病毒肆虐之時,隊員們冒著高暴露風險,克服場地簡陋、設備缺乏、交通不便、語言不通等種種困難,數次深入疫區開展培訓工作。“沒有投影幕布,我們就用床單代替;培訓中經常停電,我們就背著沉重的蓄電池奔波趕路。”王振常回憶道。
王振常的手機至今留存著一段珍貴的影像。視頻中,中幾友好醫院院長卡馬拉感慨道:“我們和中國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共同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中國醫生在埃博拉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來到幾內亞,現在最后一位埃博拉感染患者已康復出院。在醫療隊即將回國之際,我很難用言語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如今,我們培訓的幾內亞醫生已經開始對其他非洲國家的醫生進行培訓。”王振常說,盡管當地人不記得每一位隊員的名字,但中國醫生的故事已在幾內亞傳頌。
2014年年底,醫療隊完成了對國家衛生健康委為抗擊埃博拉疫情緊急調撥的設備物資和常規醫療隊藥械貨柜物資的清點整理工作,舉行了給中幾友好醫院捐贈設備藥械儀式。中幾友好醫院由此邁出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先后開展了超聲引導下介入治療、腹腔鏡微創治療、CT血管造影等新技術,填補了當地多項技術空白。
“現在一想,一點苦都沒有,全是甜。”張慶評價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道。在幾內亞的18個月里,醫療隊以精湛的醫術造福當地患者,以妙手仁心澆灌友誼之花,以實際行動踐行“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精神,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恰逢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作為‘健康絲綢之路’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未來,醫院將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王振常言語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