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國援外醫療隊用大醫情懷澆灌中非友誼之花(2023.10.24 北京青年報)
在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首支援外醫療隊以來,我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余人次,援建醫療衛生設施共130余所,診治患者近3億人次。抗擊埃博拉、為當地醫院提供軟硬件支持、開展醫療技術培訓和臨床應用、保障華人華僑健康、投身公益活動……此前,在為期18個月的醫療援助工作中,來自北京友誼醫院的中國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全體成員用自己的醫德和醫術,傳承“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中非友好情誼,更是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
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副書記農定國表示,組建援助幾內亞醫療隊是國家交給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一項特殊任務,由市屬綜合醫院具體執行,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至今已有30批。
2014年3月,非洲暴發了嚴重的埃博拉疫情。之后幾個月里,幾內亞的埃博拉疫情愈加肆虐。受中國政府的委派,2014年8月,由北京友誼醫院19位醫護人員組成的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迎著埃博拉疫情毅然出征。作為國家埃博拉防控專家組組長、中國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隊長,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振常帶領全體醫療隊員堅定前行。
北京的醫療隊來了!醫療隊的抵達一下子給當地穩定了軍心。加派專家、充實人員、疫情分析研判、落實防控措施……全體醫療隊成員旋即有條不紊地投入工作。當時,幾內亞公共衛生體系幾乎為零。按照上級統一部署,由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與北京公共衛生專家組共同組成培訓團隊,負責開展幾內亞的埃博拉防控培訓任務。
培訓工作自2014年12月起開展,歷時2個月,醫療隊保質保量并超額完成對當地1679人的培訓計劃,包括培訓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國家行政人員等。王振常說,這項工作對幾內亞當時的埃博拉疫情防控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并為其埋下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種子”。
盡管當地醫療水平有限,但醫療隊盡可能提供醫療技術支持與指導,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盡可能開展臨床工作。無論是專業理念、學術知識還是臨床經驗,他們均毫無保留地與當地醫療同仁分享。同時,他們還結合各專業特點,為當地提出學科建設和規劃,努力提高幾內亞醫療技術水平。
當時,王振常擔任中幾友好醫院副院長。在參與常規醫療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幫扶什么?結合當地需求,醫療隊確定了若干重點內容,包括放射影像診斷技術援助和培訓、超聲引導下介入診療技術及培訓、微創外科診療技術等援助項目。
北京友誼醫院超聲科主任醫師張慶在回憶時說,“當時中幾友好醫院超聲診斷儀只有一臺,其他儀器設備也相對簡陋,很多檢查都沒法正常開展。像術中超聲技術在國內已經非常普遍了,但在當地醫院根本還沒開展過。因為設備短缺,我們立即跟國內衛生部門聯系,很快給中幾友好醫院送來了一批介入診療設備。”
為了提升手術效果,在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旭的不懈推動下,近兩個月的顯微神經外科相關技術培訓之后,2015年7月7日,中幾友好醫院的本地醫生團隊終于獨立完成了幾內亞第一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開啟了幾內亞神經外科的顯微時代。
醫療隊還把中醫技術帶到了幾內亞,北京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林海也投身其中,在中幾友好醫院的針灸康復科做指導及醫療援助,用中醫造福當地人民。
中國醫生的不懈努力,直接推進了當地多項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質變。王振常說,通過醫療隊的努力,中幾友好醫院已經開始了信息化步伐,先后實現了超聲引導下介入治療、腹腔鏡微創治療、CT血管造影、藥品信息化等新技術,以及財務管理信息化,為建設數字化醫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外國朋友來說,他們或許不一定記得我們的名字,但他們一定記得‘中國醫生’。”王振常說。
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