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如果早點兒發現,結局一定不一樣”!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達95%以上
穿好手術衣,戴上醫用手套,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消化專家李鵬一如既往站在內鏡操作臺前,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上的圖像。隨著內鏡緩緩進入,劉方(化名)的胃部畫面逐漸呈現在整個團隊面前。
“病灶在這里。”李鵬提高了聲量,指著顯示器中胃壁上一個微小區域說道,“拿電刀!把視線調整好,開始標注病灶位置。”確定好病變范圍后,距離病灶3~5毫米處進行電凝標記,以確保病灶邊界清晰可見——他在劃定“戰斗”的范圍,為接下來的切除做好準備。
能做手術的患者都是不幸中的幸運兒,因為這意味著,這些患者都是早期胃癌患者,而且腫瘤并不大。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胃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2020年,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均位列第三。全球每年新增約120萬例胃癌病例,其中我國占據了近40%的比例。換算下來,每隔2分鐘就有1名新的胃癌患者被診斷出來。
“胃癌能夠在早期階段被發現并及時干預,5年生存率高達95%以上,但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卻不到30%。”李鵬表示,這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數字,而是無數個家庭的悲歡、遺憾和別離。
早期發現率不及10% 不可忽略的胃癌早篩
9月18日10時,71歲的劉方被推進了北京友誼醫院內鏡中心8號內鏡室開始手術。在李鵬面前的老人,做了一輩子老師,如今桃李滿天下。但今天在手術室里,他只是一個胃癌患者。
“吃著吃著突然開始胃疼,這么多年都沒出現過這種情況。”劉方老伴趙麗回憶,2023年8月,老伴兒突然劇烈胃疼,一家人都慌了神。盡管劉方堅持說自己“沒事兒,不需要檢查”,但這種不適的癥狀卻像盤旋的烏云,始終沒有消散。
直到今年4月,在老伴兒和女兒女婿的勸說下,劉方來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當時胃鏡結果出來后,醫生就建議我們再做一次放大胃鏡并取活檢,最終確診了早期胃癌。”
一刻也不敢耽誤,全家人聽從醫生的建議,立馬給劉方約了住院手術。不幸中的萬幸是,劉方的病屬于高分化型早期胃癌,一般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5%以上。
確診后,劉方脾氣大了很多。但知道自己不用“切胃”,他又突然放松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曾發布了一份《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檢驗技術專家共識》,數據顯示,我國早期胃癌診斷率低于10%,而臨床發現的胃癌約90%屬于進展期。這意味著,大多數患者在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窗口。
李鵬表示,對于劉方這類早期胃癌患者,如果病灶局限于粘膜層或者是粘膜下層淺層,可以通過內鏡下的黏膜剝離術(ESD)治療。而對于病情發展至進展期的患者,則需要進行根治性切除手術,也就是切除胃部一定比例或全部切除,并在術后輔助化療或放化療。
“所有人集中精力,我們開始切除病灶。”手術室里,李鵬小心翼翼地調整鏡頭,因為切除病灶的過程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胃穿孔,可能會讓患者有生命危險。2個小時過去,病灶被完整切除。這個不到3厘米長、不到2毫米厚的腫塊就是令劉方生病的元兇。
“團隊會對切除的病灶進行病理學檢查,”李鵬解釋道,這包括組織切片、免疫組化等,以確定病灶的具體性質和分期,確保沒有微小轉移。
李鵬介紹,國內的內鏡下早癌手術起步較晚,然而,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國內診治胃癌的水平已經與日韓相當,遠超歐美等發達國家。“可以說,技術發展到今天,特別是在我國,胃癌并不難治療。難點是在胃癌早期篩查出來。”李鵬感慨道。
胃癌早篩 延長患者生存期的最大希望
“目前我國胃癌早期發現率已接近20%,較十年前不足10%的情況有了明顯的進步。”
9月18日當天,李鵬的第三臺手術對象是一位45歲的山東患者。坐在手術室外的親人只有他的丈夫蘇明(化名)。
“快80歲的爸媽和兩個孩子,我一個都沒告訴。”
這個看起來淳樸又憨厚的山東漢子滿眼局促。他很不理解,妻子張麗麗(化名)是一位鄉鎮衛生院大夫,平時沒有不良習慣,為什么就會成為了一個癌癥患者?
手術中,李鵬一直在提示團隊注意看張麗麗的病灶,因為除了腫瘤所長的位置非常不好外,它還有極大可能性是偏好于年輕女性的低分化類型胃癌。如果病理結果不好,張麗麗有可能繼續接受外科手術,而且預后很不好。
胃鏡檢查是早期發現胃癌的“金標準”。然而,許多人因為害怕痛苦而不愿意接受這項檢查。哪怕自己做了20年醫生,張麗麗也在抗拒。
“做胃鏡會不會把胃捅破?”“術后會不會吃不下飯,有干嘔、惡心等不適感?”“我平時胃不疼,不用查胃鏡……”在門診中,李鵬經常聽到患者說這幾句話。每次他都會苦口婆心地向患者解釋,真等到胃經常性疼了,可能就來不及了。40歲以上的人群定期接受胃鏡篩查,這對于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6月6日發布的《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顯示,胃癌高風險人群原則上每5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原則上需每年對所有篩查對象進行至少1次隨訪,及時獲取最終診斷結果與結局信息。
“只有當人們意識到早期篩查的重要性,自然會更積極地參與進來,真正實現‘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李鵬說。
9月18日中午12點半,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科的大夫用自己的飯卡買了一份盒飯,端給了蘇明。此刻在手術候診區焦急等待的他還不知道,妻子張麗麗的手術遠比想象的要復雜危險。他看著窗外,念叨著夫妻倆有一雙兒女,老大在找工作,老二要高考,都很懂事。
蘇明停頓了幾秒。“三天前,我們住院做手術準備,那天剛好是中秋節。我買了2塊月餅,是她愛吃的五仁餡兒。我倆坐在病床上,一人一塊。”說到這,蘇明走向了窗邊,“真希望還能和她多過幾個節。以后家里所有的飯,我都樂意做。”
如果能早點兒發現,結局一定不一樣。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