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中國首部肥胖癥診療權威指南發布 開啟肥胖癥診療新時代
10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正式印發《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以下簡稱《指南》),旨在進一步提高肥胖癥診療規范化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維護患者健康權益。該《指南》是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式發布的首部肥胖癥診療的權威指南,梳理并規范了肥胖癥多學科診療方案和路徑,開啟了我國肥胖癥診療的新時代。
《指南》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制定,由全國肥胖癥臨床診療和研究相關的十余個學科領域權威專家組建成為指南編寫委員會,歷時10個月,基于最新臨床證據和肥胖癥診治相關的多學科專家共識,并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共同制訂而成,是我國肥胖癥領域最具權威性的臨床指南。指南編寫委員會主任委員、我院副院長張忠濤教授表示:“《指南》的發布為我國肥胖癥的臨床診療提供規范化指導,為患者提供個體化診療方案,并不斷提高醫療機構肥胖癥診療的規范化、同質化水平,提升肥胖癥治療效果,助力健康中國行動。”
標志性學術成果開啟中國肥胖癥診療的新時代
作為慢性疾病中的獨立病種及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癥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是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
《指南》指出,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成年人的肥胖癥患病率達16.4%。肥胖癥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在6-17歲的青少年兒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癥患病率分別為11.1%和7.9%。6歲以下兒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癥患病率,分別為6.8%和3.6%。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癥導致的死亡在全因死亡中占比由1990年的2.8%,上升至2019年的7.2%。
中國肥胖聯盟成立于今年3月1日,依托中國肥胖大會的學術成果,積極推動肥胖癥診療水平的提升,本次《指南》的編制與發布,正是中國肥胖聯盟響應國家號召,倡導多學科專家、學者凝聚智慧的權威學術成果,為探索肥胖癥的科學、規范、同質化診療路徑貢獻了積極力量,對于我國肥胖防治工作具有劃時代意義。
以患者為中心精準施策
目前,我國肥胖癥患者群體龐大,高BMI肥胖癥與低BMI肥胖癥在病理生理、肥胖癥相關疾病患病風險及疾病特點、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狀態、治療手段選擇、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點等具有較大差異,因而其治療方案也有較大差異。
指南編寫委員會執行主任委員、我院減重與代謝外科副主任張鵬教授表示,為更好指導臨床實踐,《指南》提出對于BMI≥28kg/m2的肥胖癥患者進一步分級。根據肥胖癥國際分級標準及亞洲人群特征,以及指南專家組的討論共識,將BMI達到28.0kg/m2且低于32.5kg/m2為輕度肥胖癥、達到32.5kg/m2且低于37.5kg/m2為中度肥胖癥、達到37.5kg/m2且低于50kg/m2為重度肥胖癥、達到或超過50kg/m2為極重度肥胖癥。
同時肥胖癥是高血壓、2型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疾病和心、腦和腎臟疾病發生危險因素的重要“土壤”,同時也是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生殖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腫瘤和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病因。
肥胖癥的治療包括多種干預和治療方法,而每一種干預和治療方法又包括不同的具體實施方案。《指南》對肥胖癥的多種干預及治療手段進行了詳述,有利于不同專業的醫務人員更全面地了解各種干預和治療手段的目的、適用人群、預期獲益以及可能的治療風險,從而高質量的運用各種干預和治療手段進行體重管理。此外,《指南》還充分結合了中醫藥治療,為患者提供更豐富的治療手段。
規范化、同質化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
隨著藥物和手術等臨床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突破,肥胖癥診療也逐漸構建了多學科協作的體重管理模式。張鵬教授表示,肥胖癥的治療手段多樣化,通常包括行為精神心理干預、運動干預、醫學營養治療、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及中醫藥治療等方法,而不同治療方法各有其特點及適應證。因此,在治療決策上,需要根據肥胖癥的精細診斷,包括病因、分級、分型、分期以及所合并的相關疾病,并采用醫患共同決策模式,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以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及患者對長期治療的依從性。因此,《指南》強調規范肥胖癥的診療路徑,基于肥胖癥的分級與合并相關疾病的情況,推薦不同的診療路徑,以期更好地規范指導臨床實踐,獲得最佳肥胖癥治療效果。
臨床實踐中需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協作,才能發揮最佳醫療組合的作用。各學科雖分擔不同職責,但是彼此相互支撐,共同促進、共同發展,不斷尋求新的治療方法和改進現有診治策略,為患者提供最新、最有效、最合理的治療方案。
凝聚社會力量共克肥胖挑戰
中國肥胖聯盟致力于通過舉辦中國肥胖大會、開展“科學減重·藍蜻蜓行動”等活動,提升中國肥胖癥診療水平,推動科學減重的良好社會氛圍。
張忠濤教授指出,中國肥胖聯盟將開展《指南》的宣講工作,以進一步提升臨床診療能力和水平;同時,中國肥胖聯盟還將積極探索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的建設工作,推動《指南》在臨床中的實踐與應用;未來,隨著新的臨床證據不斷涌現,對《指南》及時進行修訂和更新完善,與時俱進地反映肥胖癥診療的最佳臨床實踐。
我院普通外科中心減重與代謝外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專科-普通外科、北京市臨床重點專科-普通外科、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普外分中心的重點特色亞專科之一。科室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是全國首個省市級專科質控中心“北京市減重與代謝外科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的主任委員單位,同時也是“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提升和繼續教育中心外科專家委員會減重與代謝外科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以及“北京醫師協會減重與代謝專科醫師分會”的會長單位。此外,它還是多個重要國際和國內培訓與研究機構的成員。
作為我國減重與代謝外科較早獨立成科的前列方陣團隊,該團隊長期致力于減重與代謝外科領域臨床診療與醫學研究,專注于肥胖及相關疾病微創外科手術治療及機制研究、微創手術技術創新及轉化應用。在引領減重與代謝外科微創技術創新、創建全國專科臨床數據平臺、主持多項首部高質量多中心臨床研究及創新減重醫療器械臨床試驗、牽頭制定行業臨床指南/專家共識等方面取得了專業領域豐碩成果。近5年,基于單中心超過3000例的前瞻性臨床隨訪隊列,該團隊承擔了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在內的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團隊牽頭成立的中國肥胖聯盟(COF),是由減重與代謝外科、內分泌代謝科、臨床營養科、心血管內科、代謝生物學、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聯合肥胖相關的專業機構、公益組織、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企業、媒體共同發起的學術平臺,并牽頭舉辦多項品牌性、創新性全國學術會議和專科培訓項目,包括中國肥胖大會(China Congress Obesity,COC)、減重與代謝外科熱點論壇、高級減重與代謝外科手術結構化培訓等。作為我國醫療技術力量雄厚、規模最大的醫、教、研一體化減重與代謝外科中心之一,該團隊與國際頂尖的減重與代謝外科中心保持著長期的密切合作與交流,確保緊跟國際前沿水平。(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