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JMV丨北京友誼醫院孔媛媛教授:北京肝硬化病因譜變化及其對病死率的影響(2024.02.20 國際肝病公眾號)
編者按
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慢性、進行性、彌漫性炎癥及纖維化肝病,在致病因子反復或持續作用下,肝細胞呈彌漫性變性、壞死、凋亡,殘存肝細胞再生,形成再生結節,結締組織彌漫性增生形成纖維隔,最終分隔及破壞正常肝小葉結構,代之以硬化性結節和假小葉為特征的病理性改變,臨床表現為肝功能損害與門靜脈高壓癥。臨床上,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膽汁淤積、肝靜脈回流受阻、遺傳代謝性疾病、工業毒物或藥物、自身免疫性肝炎、血吸蟲病等。此外,還有5%~10%的肝硬化患者不能明確病因,稱為隱源性肝硬化。在不同的國家,肝硬化的常見病因各不相同,并且近年來肝硬化的病因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趨勢。近日,我國北京友誼醫院孔媛媛教授團隊在J Med Virol雜志(影響因子:12.7)發表了一項研究,分析了近年來我國北京地區的肝硬化病因譜變化及其對于肝硬化患者病死率的影響。
文章發表封圖
(doi: 10.1002/jmv.29405.)
研究背景及目的
肝硬化仍然是全球一個主要的健康問題,但其流行病學和病因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然而,肝硬化患者病因的變化模式和肝相關死亡率的原因尚未完全闡明。在這里,我們的目標是描述病因譜的時間趨勢,并評估病因對中國北京代償性肝硬化患者肝相關死亡的影響。
研究方法
從北京醫院出院數據庫中檢索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23 978例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的臨床概況,計算不同肝硬化病因的死亡率,并采用Cox回歸模型評估與病因相關的再入院和肝相關死亡的風險。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的人口學特征見表1。
表1. 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的人口學特征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北京地區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HBV感染(58.93%),其次是酒精性肝炎(21.35%)、自身免疫性肝病(14.85%)、HCV感染(1.32%),其他病因占3.55%。然而從2008年到2015年這八年間,慢性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的比例下降至28.11%;與此同時,自身免疫性肝病和其他病因相關的肝硬化的比例分別上升至28.54%和13.11%(圖1)。
圖1. 2008-2015年間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及占比
分析表明,其他病因相關肝硬化患者的肝臟相關死亡風險最高,其次是慢性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酒精性肝炎相關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肝硬化和慢性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5年肝相關死亡率分別為22.56%、18.99%、18.77%、16.01%和10.76%。HBV相關肝硬化導致的肝細胞癌(HCC)相關死亡風險最高,而酒精和其他病因相關肝硬化較HBV相關肝硬化引起的肝功能失代償相關死亡風險更高,危險比分別為1.35(95%CI:1.24-1.48)和1.20(95%CI:1.03-1.40),見圖2、3。
圖2. 肝硬化患者肝臟相關死亡風險
A代表總體;B、C 和 D 按基本病因進行分層
圖3. 不同病因與肝硬化風險之間的關聯
研究結論
該項研究結果表明,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肝硬化的常見原因,但比例正在逐漸減少。在不同的病因中,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存在差異,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患者的HCC相關死亡風險最高,而酒精性肝炎和其他病因相關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失代償相關死亡風險更高。
原文鏈接:Li M, Wei Z, Su J, Wu X, Xie X, You H, Jia J, Kong Y. Changing spectrum and mortality disparities of etiology of liver cirrhosis in Beijing, China. J Med Virol. 2024 Jan;96(1):e2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