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友誼科創成果】前列腺癌治療研究新進展:多孔 Se@SiO?納米球聯合多西他賽的創新應用
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也是我院持續推進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加速期。我院科技處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藍圖與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戰略,積極引領科研團隊,開展“有組織科研”,旨在打造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科增長極,促進研究成果“組團式”高水平產出。近期,醫院推出【友誼科創成果】專題欄目,逐一展示推介醫院在醫療科研領域的最新成就。
前列腺癌治療研究新進展:多孔Se@SiO?納米球聯合多西他賽的創新應用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因其對化療藥物多西他賽(DTX)的耐藥性,成為臨床治療的主要難題。傳統治療方案在延緩腫瘤進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敏感性較低、長期預后改善不明顯等問題,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期難以有效提升。
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醫用納米材料在抗腫瘤治療中的潛力逐漸顯現。為破解CRPC治療中的核心難題,我院泌尿外科楊博宇醫師及其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將多孔Se@SiO?納米材料應用于CRPC的治療,探索改善患者預后的可能性。
研究內容與成果
為解決CRPC化療敏感性低的問題,研究團隊聚焦于納米材料的設計與合成,成功制備了具有獨特結構和功能的多孔Se@SiO?納米球。這種納米材料結合了硒元素的腫瘤細胞殺傷作用與二氧化硅的生物相容性,其多孔結構有助于藥物的穩定釋放與靶向遞送。
研究表明,多孔Se@SiO?納米球在體內外均表現出顯著的生物安全性和抗腫瘤活性。在體外實驗中,該材料顯著提高了CRPC細胞對DTX的敏感性。具體而言,該納米球通過阻止自噬流的形成,從而減少了CRPC對DTX的耐藥性。這一機制的發現為醫用納米材料在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化療階段的應用提供了全新視角。
基于多孔Se@SiO?納米球在CRPC治療中的卓越表現,研究團隊進一步開展了多維度的基礎研究,并成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的支持,為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和研究平臺,助力團隊在材料科學與腫瘤醫學交叉領域取得更多創新成果。
研究團隊進一步驗證了該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抗腫瘤療效,并闡明了多孔Se@SiO?納米球的治療作用機制。該治療策略不僅可以降低治療成本,還能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為未來臨床應用提供理論基礎。此外,多孔Se@SiO?納米球的成功研發還為開發其他類型的納米藥物提供了參考模型,為納米醫學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該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no Today》(影響因子13.2),成為CRPC治療領域的重要突破。
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團隊不僅完善了納米材料的合成工藝,還探索了其在其他癌癥治療中的潛力。通過研究材料的結構優化與功能調控,團隊發現納米材料的多孔結構和硒元素的協同作用是其提升化療敏感性的關鍵因素。此外,團隊還嘗試將該材料與其他抗癌藥物聯合應用,為多藥聯合治療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不僅關注納米材料的合成與應用,同時致力于解決技術轉化中的瓶頸問題。例如,在電泳電轉過程中,由于電泳液、電轉液內離子濃度不穩定性可能導致實驗效率降低,團隊設計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電泳電轉技術。通過不斷優化操作條件和設備性能,團隊成功申請并獲批發明專利《一種自動控制組分濃度的電泳電轉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該技術通過精準控制電泳、電轉過程中的組分濃度,顯著提升了Western Blot實驗的效率。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團隊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為基礎研究技術改良提供了轉化的方向。
團隊介紹
我院泌尿外科長期致力于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的基礎與轉化研究,以多學科交叉合作為特色,將材料科學、生物醫學、化學工程及臨床醫學相結合,形成了一支學術與實踐并重的科研團隊。
近年來,團隊成員在多個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高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涵蓋納米醫學、化療敏感性機制及前列腺癌臨床轉化研究等領域。此外,團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多次發表報告,充分展示了醫院泌尿外科在納米醫學領域的創新能力與學術影響力。
未來展望
在當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多孔Se@SiO?納米球在其他惡性腫瘤中的應用潛力,特別是與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療法的聯合應用。同時,本團隊將優化納米材料的合成工藝,進一步提高其生物安全性、靶向性和穩定性,以更好地滿足臨床轉化需求。
未來,本團隊將致力于研究納米材料在腫瘤藥物遞送中的應用機制,探索其在腫瘤早期診斷、精準治療及個性化醫療中的潛在價值。通過不斷完善技術體系和轉化路徑,在泌尿中心主任牛亦農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希望將更多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造福更多癌癥患者,推動腫瘤治療領域的技術進步與創新發展。 (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