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保護腎臟,從認識腎臟做起
3月13日是第二十個世界腎臟日,今年的主題是:您的腎臟還好嗎?早檢查,保健康。腎臟堪稱人體的 “超級過濾器”,精準地將身體代謝產生的各類廢物以及多余的水分從血液中分離出來,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時刻維持著身體內環境的清潔與穩定。如何防治腎臟疾病?腎病患者日常生活有哪些注意事項?請聽我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劉旭、主治醫師關毅鳴科普講解。
腎臟是如何工作的?
在腎臟內部,布滿了約100萬個像精密濾網一樣的結構,這就是腎小球。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就如同水流經過濾網,其中的水、小分子物質以及一些代謝廢物會被順利濾過,初步形成原尿,正常情況下,每天形成的原尿量可達180升左右。原尿流經腎小管,腎小管將原尿中對身體有用的物質,比如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和電解質重新吸收回血液中,讓這些寶貴的物質繼續為身體的正常運轉貢獻力量。經過腎小管重吸收后,99%的水分和大部分有用物質都被回收,最終形成的尿液量每天僅為1-2升。整個過程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緊密配合,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腎臟的正常功能,進而威脅身體健康。
腎臟病的常見癥狀
腎臟病在早期通常比較隱匿,容易被我們忽視,但只要我們用心留意,還是能發現一些細微跡象:
1、凹陷性水腫:晨起時,如果發現眼瞼、面部出現水腫,就像剛睡醒的“腫眼泡”,而且這種水腫在一段時間后可能會逐漸蔓延到下肢,比如腳踝、小腿部位,用手指按壓會出現凹陷,許久才恢復,醫學上稱之為“凹陷性水腫”。這種情況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2、尿液性狀改變:正常的尿液應該是淡黃色、清澈透明的,如果尿液顏色突然變深,呈現洗肉水色,那可能是出現了血尿;要是尿液中泡沫明顯增多,并且長時間不消散,很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現,這意味著腎臟的過濾功能可能出現了異常。
3、腰酸背痛、渾身乏力、食欲不振、夜尿增多等看似普通的癥狀,也可能是腎臟在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
一旦出現以上這些情況,一定要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檢查,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避免病情延誤。
常見的腎臟病
急性腎小球腎炎
5-14歲的兒童發病率相對較高。通常在感染了鏈球菌等細菌或病毒后,患者身體的免疫系統在清除這些病原體時,不小心攻擊腎臟,導致腎小球發炎,從而引發急性腎小球腎炎。及時接受規范的治療,大部分預后良好。但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規范,也可能會轉為慢性腎小球腎炎。
慢性腎小球腎炎
其顯著特點是起病隱匿,病程漫長,病情容易遷延不愈,疾病可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需要做好長期治療和管理的準備。
腎病綜合征
腎病綜合征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組具有相似臨床表現的疾病綜合征。簡單來說,就是腎臟的過濾功能出現了嚴重問題,導致大量蛋白質從尿液中流失,血液中的蛋白含量降低,進而引發水腫和血脂異常。病因多種多樣,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糖尿病腎病
為最常見的繼發性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病率約為20%-40%。高血糖會使腎臟的血管壁增厚、變硬,管腔變窄,導致腎臟缺血缺氧;同時,高血糖還會引發一系列的代謝紊亂,損傷腎小球的基底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導致蛋白質漏出。
高血壓腎病
高血壓患者中約有10%-15%會發展為高血壓腎病。高血壓使得腎臟血管承受的壓力增大,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導致腎臟的血液灌注不足,腎小球缺血、缺氧,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藥物性腎損傷
一些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等,以及部分中藥,如關木通、馬兜鈴等,都具有潛在的腎毒性,在代謝過程中可能會對腎臟細胞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損傷。使用這些藥物時一定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更不能濫用藥物。
腎臟病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是腎臟病治療的核心手段之一。對于高血壓腎病患者,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緊張素 Ⅱ 受體拮抗劑(ARB)如氯沙坦、纈沙坦等,是常用的降壓藥物。研究表明,長期使用ACEI或ARB類藥物,可使高血壓腎病患者的蛋白尿降低30%-50%,腎功能惡化風險降低20%-30%。
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除了嚴格控制血糖,使用二甲雙胍、胰島素等降糖藥物外,還會使用一些具有腎臟保護作用的藥物。如SGLT2抑制劑、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不僅能有效降低血糖,還能通過改善腎臟血流動力學、減輕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等機制,減少蛋白尿,保護腎臟功能。
對于免疫性腎病患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甲潑尼龍等,以及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嗎替麥考酚酯等,是主要的治療藥物。
透析治療
當腎臟功能嚴重受損,腎小球濾過率低于15ml/min,或者出現嚴重的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藥物治療無法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時,透析治療或腎移植就成為了延續生命的必要手段。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方式。
血液透析:是通過體外循環裝置,將患者的血液引出體外,經過透析器的半透膜與透析液進行物質交換,清除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和多余水分,再將凈化后的血液回輸到體內。一般每周需要進行2-3次,每次4-5小時。
腹膜透析:是利用人體自身的腹膜作為半透膜,將透析液注入腹腔,通過腹膜與血液之間的彌散和超濾作用,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和多余水分。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每天進行3-4次。
是目前治療終末期腎病最有效的方法。成功的腎移植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提高,甚至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腎移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供體短缺、免疫排斥反應等。
定期體檢與腎臟病篩查
定期體檢是早期發現腎臟病,保障腎臟健康的關鍵防線。尿常規檢查和腎功能檢查中的各項指標,如尿液中蛋白質、紅細胞、白細胞、管型,腎功能檢查中總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腎小球濾過率(GFR)等指標,都對早期發現和診斷腎臟疾病意義重大。
對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血癥等高危人群,定期進行尿常規、腎功能和腎臟超聲檢查尤為重要。腎臟超聲可以直觀地觀察腎臟的大小、形態、結構以及血流情況,對于發現腎臟結石、囊腫、腫瘤等結構性病變具有重要意義。一般建議高危人群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腎臟病篩查。
腎臟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
1、嚴格遵醫囑按時服藥。每一種藥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機制和服用方法,隨意增減藥量或停藥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以糖皮質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為例,一般初始劑量較大,如潑尼松每日每公斤體重1mg,服用8-12周后,根據病情逐漸減量。如果患者在癥狀有所緩解后,自行減少糖皮質激素的用量,很可能導致病情復發,不僅之前的治療前功盡棄,還可能使病情更加難以控制。
2、定期復查。通過定期復查,醫生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一般來說,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如處于疾病急性期的腎小球腎炎患者,可能需要每周或每月復查一次尿常規、腎功能、血壓等指標。病情穩定的患者,如慢性腎臟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可以每2-3個月復查一次。復查項目除了常規的尿常規、腎功能、血壓外,還可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增加尿微量白蛋白、24 小時尿蛋白定量、腎臟超聲等檢查。
3、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感染。勞累會使身體處于應激狀態,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等激素,這些激素會增加心臟負擔,減少腎臟的血液供應,同時還會使身體的免疫力下降。患者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7-8小時,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避免長時間連續工作或從事重體力勞動。同時,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員密集的場所,預防感染。
4、保持良好的心態。腎臟病的治療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可能會面臨身體上的不適,如水腫、乏力、腰酸等,以及心理上的壓力,如對疾病預后的擔憂、經濟負擔的困擾等。長期的負面情緒會影響身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降低免疫力,不利于病情的恢復。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于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可以通過與家人、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獲得情感上的支持。也可以參加一些輕松的社交活動,如病友交流會、社區活動等,拓展社交圈子,豐富生活內容,緩解心理壓力。
5、合理飲食,控制鹽、水、蛋白質的攝入。根據病情的不同,患者需要遵循不同的飲食原則。水腫明顯的患者,要嚴格限制水和鹽的攝入,除了控制食物中的鹽分,還要注意避免食用隱形鹽含量高的食物,如咸菜、臘肉、醬油、雞精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選擇優質低蛋白飲食,如雞蛋、牛奶、魚肉等,這些食物富含必需氨基酸,既能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又能減少腎臟的代謝負擔。
6、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有利于病情的恢復。但要注意避免過度運動,運動過程中要注意補充水分,防止脫水。
只要各位腎臟病患者都能積極配合治療,認真做好日常生活管理,一定能夠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重新擁抱健康美好生活。
(腎內科 劉旭 關毅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