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全國愛肝日|肝豆狀核變性(Wilson病)——潛伏于基因中的“銅中毒”隱患
提起"重金屬中毒",人們多會聯想到誤服或接觸過量鉛、汞等金屬引發的急性事件。殊不知,有一種疾病會在身體內悄然累積銅元素,最終導致“銅中毒”,損害患者肝臟、大腦等關鍵器官,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這種疾病就是“肝豆狀核變性”,也被稱為Wilson病。3月18日是全國愛肝日,讓我們關注肝臟疾病,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守護肝臟健康。
什么是Wilson病?
肝豆狀核變性,也叫Wilson病,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全球發病率約為1/30000。人們體內有一個叫ATP7B的基因,它負責調控身體里銅元素的代謝,指揮肝臟將多余的銅排出體外。由于這一基因突變,Wilson病患者的身體無法正常排出銅元素,導致銅在肝臟、大腦、角膜等器官中積累,從而引發肝炎、肝硬化、肢體震顫、精神異常等一系列健康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值得慶幸的是,與多數遺傳病不同,肝豆狀核變性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的遺傳病之一。若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能夠及時確診并終身規范治療,在藥物與飲食管理下,能夠有效控制病情進展。
Wilson病有哪些癥狀?
Wilson病的癥狀復雜多樣,從兒童到老年人都可能發病,識別起來并不容易。一般來說,Wilson病的主要癥狀多集中在肝臟和神經系統兩方面。
銅主要通過肝臟進行代謝,因此,肝臟通常也是銅堆積最多、最容易受損的器官,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減退、皮膚眼白發黃、尿色加深、腹脹、水腫等癥狀。部分患者以急性肝衰竭起病,表現為嚴重的黃疸、凝血功能障礙,甚至昏迷,病情異常兇險。當然,也有的患者沒有任何癥狀,僅僅是體檢中發現轉氨酶升高。
大腦是銅堆積的另一個重要器官,當過多的銅侵入大腦基底節,特別是豆狀核后會有神經系統表現,包括手抖、四肢僵硬、言語不清、吞咽困難、情緒不穩、記憶力下降等,甚至出現幻覺,有些患者可能被誤診為精神疾病。
此外,銅會沉積到身體的各個器官,引起角膜K-F環(需使用眼科裂隙燈檢查)、腎結石、腎功能不全、骨質疏松、溶血性貧血等多種表現。
怎樣診斷Wilson病?
對于每一位不明原因肝損傷、伴或不伴神經或精神癥狀的患者,都要高度警惕是否為Wilson病。該病患者常有血清銅藍蛋白降低、24小時尿銅升高等檢查異常,眼科K-F環檢查也是協助診斷的重要依據,必要時還可以進行肝穿刺活檢。另外,如果檢測出ATP7B基因的純合突變或復合雜合突變,則可以一錘定音。當然了,這些檢查有的較容易進行,有的則為有創檢查,有一定風險;有的價格較為便宜,有的價格昂貴。在臨床上,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相應檢查,綜合做出診斷。
Wilson病如何治療?
一旦確診為Wilson病,需要終身接受治療,治療目標是減少銅的吸收,增加銅的排泄,使機體重新達到“銅平衡”,保護肝臟、大腦等重要器官,提高生活質量。如果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Wilson病患者也可以像健康人一樣生活。
Wilson病的治療需要在有經驗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首選用藥是青霉胺,它可以促進銅的排泄。用藥過程中,需要監測是否有過敏、皮疹、白細胞減少、腎損害等副作用,服用青霉胺的同時,還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6。另一種促進銅排泄的藥物是曲恩汀,在我國也已獲批上市,但價格相對昂貴。鋅制劑通過減少腸道銅吸收發揮作用,是治療Wilson病的常用藥,可以和青霉胺共同使用,也可以作為維持治療單獨使用。
除了規律用藥以外,Wilson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還應該注意盡量減少或避免含銅量高食物的攝入,特別是在開始治療的前1-2年,要求更為嚴格。常見的高銅食物有:動物內臟(如豬肝、鵝肝)、貝類(如牡蠣、扇貝)、堅果、巧克力、蘑菇、豆類。而精米、白面、大部分蔬菜水果、雞鴨魚肉(去皮)、牛奶、雞蛋等含銅量相對較低,可正常食用。
當Wilson病患者進展至失代償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時,肝移植可能成為唯一治療手段。目前關于Wilson病基因治療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可以通過基因治療修復突變的ATP7B基因,從根本上讓Wilson病患者告別“銅中毒”。
患者和家屬應該注意什么?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肝損傷,或性格改變、精神癥狀等,要第一時間就醫,一旦確診為Wilson病,一定要配合醫生,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終身治療,并進行規律的隨訪復查。推薦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進行基因篩查,以便及時發現隱匿的攜帶者或患者,及早干預。Wilson病患者在病情穩定的前提下,可以正常結婚生育,但需要提前進行遺傳咨詢。
肝豆狀核變性宛如一場身體與銅元素的“持久戰”,然而它絕非不治之癥,通過規范的治療和科學的管理,患者完全有機會享有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