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新聞
頸部閉合性損傷后高燒不退 我院成功救治一例罕見致命性Lemierre綜合征患者
近日,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通州院區成功診斷了一位罕見的由閉合性頸部外傷導致致命性Lemierre綜合征的青年男性患者,田俊主任醫師團隊與麻醉手術中心、超聲科、感染科、血管外科等多團隊協作,在患者已形成頸內靜脈菌血栓及膿毒血癥的情況下,冒著發生嚴重并發癥肺栓塞的風險,及時行頸部切開引流手術和并制定綜合治療方案,患者恢復良好,治療2周后順利出院。
該患者是一名19歲的外地體育專業在校大學生,一周前運動時出現左側頸部腫脹,伴疼痛、頸部活動障礙、張口受限,次日出現持續性高熱,頭痛,最高達41℃,當地醫院予泰能及退燒藥,無明顯好轉,頸部腫脹進一步加重,行頸部CT考慮為頸部膿腫,建議先保守治療。由于患者體溫持續不低于39度1周,患者從當地趕來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田俊主任醫師接診后基于延遲治療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開辟綠色通道,當即收入病房。
急查B超提示左頸部約4*4*3cm大小腫物,考慮淋巴結炎性改變合并積膿或出血可能,同側頸內靜脈受壓血栓形成可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雖然在診斷治療頸深部膿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由于頸部膿腫合并頸內靜脈血栓形成非常罕見,圍手術期可能由于血菌栓脫落導致肺栓塞,肺膿腫,危及生命。在仔細評估了患者的臨床特點后,田俊主任醫師團隊決定在抗凝、經驗性強化抗感染的同時,先行超聲引導下穿刺引流改善癥狀,抽出膿液25ml,并放置引流。患者當日即退熱,一般情況明顯好轉。
由于超聲引導下穿刺引流可能不能充分引流,患者1天后癥狀出現反跳。田俊主任醫師帶領團隊任舒靈主治醫師、王基丞醫師、汪佳滿醫師,聯合麻醉手術中心廖志輝主任醫師,急診行頸部膿腫切開引流術。術中由于術組織炎性反應明顯,組織結構欠清,多發淋巴結腫大,解剖層次紊亂,頸內靜脈受壓移位及血檢形成,淋巴結內膿腫形成可能,無明顯的間隙膿腫,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手術團隊憑借多年的經驗,避開對頸內靜脈過多騷擾的同時找到膿腔,仔細操作,盡可能將所有膿腔打開并安全放置引流管。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體溫迅速恢復正常,頭痛消失,無呼吸困難等肺栓塞征象。
雖然經過手術及術后的持續引流、抗感染、對癥支持治療,患者癥狀及體征逐步恢復,由于患者前期無耳、鼻、咽喉、齒齦部位感染,多種疾病可導致頸內靜脈血栓合并膿腫形成,多次血培養及引流液細菌培養、抗酸染色均陰性,術中病理為淋巴組織增生及退變壞死、散在多量中性粒細胞浸潤不具特異性,明確疾病診斷存在挑戰,影響后續治療方案的確定。
經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并得到理解和同意后,對引流液進行了宏基因組測序,找到了致病原兇:壞死梭桿菌(一種革蘭氏陰性厭氧桿菌,常見于口腔、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尤其在免疫系統較弱或存在組織損傷時易引發疾病)。結合患者頸內靜脈血栓形成、膿腫形成的特點,明確診斷為罕見的由閉合性損傷引起的非典型Lemierre綜合征,并以此為依據,抗生素降級并加用甲硝唑抗感染治療,患者淋巴結腫大明顯好轉。目前患者已順利出院,經院外規范抗凝聯合抗生素階段性治療后,頸部血管超聲證實患者頸內靜脈血栓完全溶解,炎性指標未再異常,經多學科團隊綜合評估,患者已實現臨床治愈,順利回歸校園。
Lemierre綜合征1936年由Lemierre在新英格蘭雜志首次系統描述,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感染性疾病,通常由壞死梭桿菌引起,其特征為咽部感染后并發頸內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并可能引發全身性膿毒癥和遠處轉移性感染(如肺栓塞、多處膿腫等),該病在廣泛使用抗生素前曾是青少年咽喉部感染常見的并發癥,死亡率高達90%。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其發病率大幅下降至約0.8~2.3例/百萬人,導致臨床醫生對其認知逐漸淡化,被稱為“被遺忘的疾病”。由閉合性外傷引起的Lemierre綜合征更為罕見,檢索文獻顯示世界上僅報道過3例。國內近期報道的數例典型的Lemierre綜合征患者中不乏死亡病例。盡早的明確診斷和規范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此例罕見急危重癥的成功救治,不僅體現了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在診治頭頸部復雜疾病方面的過硬醫療技術及勇于擔當的精神,也凸顯了不斷進步的醫療技術和日益增強的跨學科合作在診治疑難疾病中的關鍵作用,我院將繼續在耳鼻咽喉頭頸疑難復雜重癥的診療取得更多成就,為更多患者帶來健康和希望。
(宣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