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離世 女兒卻給醫院送來一封感謝信
患者痊愈,家屬送來感謝信或錦旗表達謝意,這在醫院是常有的事。光是今年不到三個月,我院醫患辦就收到了各類感謝信、表揚件、錦旗等287件。這背后便是287個溫暖的故事。
不久前,醫患辦收到了這樣一封感謝信。這是在一位住院老人離世后一周,她的女兒專程送到醫院來的。信中寫道:“母親患病不幸去世,但能受治于友誼醫院,能結識這樣一群大愛醫者,又是幸運的。母親是帶著醫護人員對她的真情和溫暖離去的……”
老人姓舒,今年84歲,60多歲開始患上支氣管擴張和慢阻肺,經常會因為細菌、真菌感染而突然高燒,每次高燒都在39度左右。因為發病急,老人又住在我院附近,所以每每發病家人都會送她來呼吸內科住院治療。久而久之,呼吸內科的醫護人員對這位老病患慢慢熟悉起來,見到她都會親切地打招呼。
近兩年,老人的病情逐漸加重,往往是剛出院還沒到復查期就又一次高燒,一年中有將近一半時間都是在我院的病房中度過。在每一次的住院期間,呼吸內科全體醫護人員都會不遺余力地救治老人。一次次進行檢查、治療,讓老人的病情盡可能地得到緩解。這其中,就有一位大夫,他是舒老多年來看病住院的主治醫生,是老人嘴邊常念叨的暖心大夫,是老人病重、意識不清時唯一能叫出名字的人,他就是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王維。
多年來,針對老人的病情,王維不斷制定、修改適合的治療方案,醫治過程中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詢問老人和家屬的感受、仔細診斷,之后再詳細地將老人病情的進展、下一步的治療建議解釋給家屬聽。時間久了,王維對老人的病情了如指掌,舒老和她的家人也對這位王大夫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王維與舒老家屬留有微信聯系方式,在老人病情緩解,出院回家休養時,家屬會不時與王維溝通病情,有時趕上節假日休息或深夜,王維也會及時給予回復。
在老人身體狀態好的時候,家屬還偶爾錄幾段老人的小視頻發給王維,告訴王大夫最近老太太精神好、吃飯香……他們的關系是醫患,更像是朋友、家人。
2018年春節,老人的狀況急轉直下,肺部感染的情況嚴重,昏迷數日,家屬一度都失去了信心。王維一邊積極地調整治療方案,一邊勸慰家屬要有信心,不放棄。終于,在他和全體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下,老人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病情也一天天好轉。這次出院后,由于持續的缺氧狀態和藥物的刺激,老人出現了短暫的躁狂后遺癥,情緒不穩定,時常犯糊涂,嚴重時甚至認不出家里人。王維得知后,毫不猶豫接受了老人家屬的邀請,前往家中看望。在看到王維的時候,老人仿佛看到了久違的親人,眼淚奪眶而出。本來糊涂到家人的名字都不記得的她準確地喊出了王維的名字。這令王維也十分感動。
今年春節后,老人再次入院,情況不容樂觀。入院時,她因腸梗阻,體內毒素堆積,已經出現了中毒性休克的狀況,血壓也一直上不來。盡管醫護人員全力救治,最終也未能再次挽回老人的生命。
在老人生命的最后3小時里,值班醫護人員一直站在老人的身邊,密切注視著她的生命體征,及時調整治療的藥物,讓舒老在家人陪伴下平靜安詳地度過最后的時光。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正如老人家屬在感謝信中寫到的“醫學總歸不是萬能的,醫生也不是救世主”,雖然醫學不能治愈所有疾病,盡管鮮花與掌聲往往不能常伴,但友誼人卻常懷揣一顆仁愛之心,用醫技治療患者、用真誠溫暖患者,恪守醫德,敬佑生命。像王維及其他呼吸內科醫護人員一樣的醫護人員數不勝數,像這樣溫暖人心的醫患故事也常在我們身邊發生。正是這些互相溫暖的佳話和發自肺腑的真情回饋,讓所有醫務工作者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為守護患者的健康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