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為啥有的人總崴腳?因為身體也有記憶
習慣性崴腳是因為在其過去扭傷時損傷了重要的踝關節韌帶、肌腱、關節囊,一旦這些結構受損了,踝關節就不穩定了,就會經常出現崴腳。
為什么有時候會控制不住身體?
腳踝韌帶、肌腱中存在著大量神經感受器—本體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對腳踝的空間位置負責,有點像導航用的GPS,它們會隨時隨地的把身體的空間位置及時向大腦匯報,大腦會發出指令來調節每條韌帶、肌腱及每塊骨頭的位置,從而使腳踝、肢體處于最佳體位位置,才能站的穩、跑的快,完成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的走路、跑步、爬山等復雜的運動。
但由于外傷損傷了這些肌腱、韌帶,存在其中的這些本體感受器受損,它們不再有效并及時的與大腦聯系,運動時不能有效的控制腳踝,會有腳邁出去了,但不知邁到哪里了,落地時也不能隨著地面的情況調整腳的姿態,隨便落地,隨便踩,自由落體了,失神了,英文叫give away,踩在平地問題不大,但稍有不平整的地面腳踝就會崴腳,也就會經常、沒有任何理由的崴腳了,小坑小坎、甚至平地也同樣經常崴腳,出現了習慣性崴腳。
如何避免習慣性崴腳?
要減少或避免出現習慣性崴腳,崴腳后的正確治療非常重要。急性踝關節扭傷后首先要排除骨折,在沒有骨折的情況下,新的推薦治療應遵守POLICE原則
Protect(保護):有效保護措施,如石膏夾板、支具護具等,防止進一步損傷組織。
Optimal Loading(適當負重):有限的適合傷情的負重,也就是說可以靜止站一站,腳踝有個力量的刺激,利于未受損組織的功能維持,減少韌帶組織中的神經感受器-本體感受器的功能退化。
Ice(冰敷):讓受傷部位溫度降低,減輕炎癥反應和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抑制腫脹。每次10-20 分鐘,每天3次以上,注意不要直接將冰塊敷在患處,可用濕毛巾包裹冰塊,以免凍傷。冰敷僅限傷后48小時內。
Compression(加壓):使用彈性繃帶包裹受傷的踝關節,適當加壓,可以減輕腫脹的發生。注意不要過度加壓,否則會加重包裹處以遠肢體的腫脹、缺血。
Elevation(抬高):將肢抬高,高于心臟位置,增加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腫脹,促進恢復。
傷后3周的功能鍛煉方法,早期用傷腳單足站立,每次15分鐘,每日4次,在2-3周腳踝的力量及平衡初步得到鍛煉后,就要傷足站在瑜伽用平衡球或軟枕頭等上進一步練習腳踝的控制能力,這個過程還需要3周左右時間,待這些都沒問題了,就基本康復了,就可以練習慢跑等一些恢復性體育活動了。
如何預防崴腳?
平時為了預防崴腳的發生,要加強腳踝力量及平衡能力的鍛煉非常重要,尤其是加強外側腓骨肌力量的訓練,可以進行前足在抗阻力下向前外用力鍛煉,或自然站立情況下腳尖向外旋轉用力,而平時的單腳站立,甚至單腳腳尖站立對腳踝的平衡鍛煉非常有意;
鞋跟太高的鞋或路面過于起伏不平,這樣對腳踝的功能要求過高,同樣容易崴腳,應盡量避免;先天性跟骨內翻,腳后跟向內傾斜,腳踝外側韌帶長期牽拉會松弛,同樣會出現崴腳,可以通過外在的矯正鞋墊或手術矯正內翻的跟骨來解決問題。
崴腳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傷后約四分之一的人會留下后遺癥,最常見的后遺癥就是踝關節不穩,反復的崴腳就會造成踝關節骨頭、軟骨的損壞,最終踝關節出現嚴重關節炎,喪失功能,平時加強踝關節功能鍛煉,傷后及時就醫正確處理,早期康復鍛煉可以早起恢復、減少后遺癥的出現。(骨科 劉鳳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