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中醫“樂夏”——五音五臟,療愈身心
傳說在古代,有的醫生不用針藥,音樂亦可療疾,謂之“一曲終了,病退人安”。用樂如用藥,繁體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由此,音樂與藥物、治療有著天然的聯系。古代音樂五音療愈,即通過用不同音階音色,來影響情志,從而作用于五臟,改善健康,是為“中醫五音療法”。今天,有請我院中醫科醫師來為我們講解“中醫五音療法”。
什么是中醫五音療法?
五音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指古人對五聲階名的稱謂,即角、徵、宮、商、羽。對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與人體內相應的臟器(肝、心、脾、肺、腎)的功能活動,從而將五音與五臟緊密聯系起來。
中醫五音療法的淵源
五音療法的歷史源遠流長,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運用音樂為患者減輕疼痛,稱“音樂是靈魂之藥”。在中國,對音樂治療功效的認識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靈樞?五音五味》詳細論述了宮、商、角、徵、羽等五種音階調治疾病的理論,并把五音歸屬于五行,不同的音階有不同的作用。《史記》記載:“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左傳》記載了秦國名醫“醫和”論述音樂與疾病的關系,認為音樂像藥物一樣有五味,正確的享用音樂有益身心健康。音樂最初作為養生、防病、怡情的手段,逐漸發展到治病療疾。五行音樂療法是運用五音中某一個音為主調的音樂,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遵循五行生克制化規律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中醫五音療法的作用
古代中醫認為如同藥方配伍一般,中醫五音療法中樂器的搭配、音調的變化,與情志、臟腑之氣產生共鳴,達到暢通經脈、振奮精神的效用。
現代醫學理論則認為,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壓等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從而對人體進行調治。
中醫五音療法介紹
1、角音入肝
角音,角音條暢平和、親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對應五臟之“肝”,可疏肝解郁,調暢情志,用以治療肝氣郁結、易怒暴躁等肝膽疾病。以角音為主的音樂有:古簫、竹笛和木魚等演奏的悠揚舒暢之曲(附角音:玉屏蕭笛)。
2、徵音入心
徵音,徵音旋律熱烈明快、輕松活潑,具有“火”之熱情奔放,主入“心”,可用于治療過傷心所致的心氣不足、心神渙散病癥。以徵音為主的音樂要為古箏等絲弦樂器演奏的清脆悅耳之曲(附徵音:光影銀河)。
3、宮音入脾
宮音,宮音悠揚沉靜、淳厚莊重,如“土”般寬厚包容,入“脾”,可健脾胃,助消化,可治療思慮過度導致的脾胃虛弱,食欲不振。以宮音為主的音樂主要有塤、笙等樂器演奏的渾厚低沉之曲(附宮音:望月笙歌)。
4、商音入肺
商音,商音高亢悲壯、鏗鏘有力,如“金”般肅殺,蕭瑟,對應“肺”臟,可治療過度悲傷所致的肺氣虛弱、肺失宣降所致病癥。以商音為主的音樂主要以磬、編鐘等金石類材料制作的樂器演奏的昂揚雄渾之曲(附商音:暮靄晨鐘)。
5、羽音入腎
羽音,羽音風格清幽柔潤、凄切哀戀,如水般婉轉流淌,對應五臟之“腎”,可引陽入陰治療極度恐懼引起腎氣虛弱,腎不納氣所導致的病癥。以羽音為主的音樂主要為旋律哀婉柔和,蒼涼柔潤(附羽音:水映鐘樓)。
總之,中醫五音療法是療愈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當我們處在病痛之中時,也許一段悅耳的音樂就會極大地疏解我們的情緒,緩解我們的疼痛,安撫我們的心靈。
讓我們與季節一起琴瑟和鳴,將身心療愈交給中醫五音療法吧!
(中醫科 焦睿珉)
上一篇: 【友誼科普】兒科核醫學檢查的那些事
下一篇: 【友誼科普】影響大眾健康的腰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