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蜱蟲及蜱傳疾病
到了秋高氣爽的季節,許多人會選擇去戶外運動,觀賞名山大川的美景。然而,外出游玩就會伴隨著被昆蟲咬傷風險的增加。蜱蟲正是野外常見的一種昆蟲,蜱叮咬人后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癥狀,甚至可能會導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發生,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如何防范蜱蟲?不慎被蜱叮咬后,該如何處理?請聽我院熱研所副主任醫師鄭曉燕進行講解。
蜱,俗稱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腳子等,通常寄生在鼠類、家畜等體表。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我國已發現110余種,中原地區常見的有長角血蜱、血紅扇頭蜱、微小牛蜱等。
蜱的生命周期一般為3年,經歷四個生命階段: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個階段。卵孵化后,蜱蟲必須在每一階段都吸血才能存活,蜱可以以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為食。
春秋季是蜱的活動高峰。蜱一般寄生在動物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蜱吸飽血后,蟲體膨脹后如黃豆大小。蜱大多生活在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因蜱種不同而異。
蜱蟲對人體的危害可概括為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直接危害指蜱蟲本身對人體產生危害,如: 叮咬、刺吸人血等。間接危害就是蜱蟲攜帶病原體傳播疾病,簡稱蜱傳疾病。
蜱傳疾病的種類有哪些?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過叮咬吸血傳播病原體(病毒、細菌、寄生蟲)使人患病。蜱可攜帶83種病毒、31種細菌、32種原蟲,其中大多數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獸共患病,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森林腦炎、Q熱、萊姆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埃立克次體病等。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癥狀,一般均較輕微。但如果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死率可超過10%,還可能會引發人間接觸傳播,造成聚集性疫情。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重癥率和病死率。
蜱蟲的防治方法
環境防治
噴灑殺蟲劑。在室外庭院可使用殺蟲劑來控制蜱蟲,但不應依賴噴灑殺蟲劑來降低感染風險。
改造孳生環境。房前屋后及庭院中較高的雜草及時清除,菜地、草坪等邊緣要修理整齊。在休閑娛樂區與草地、林地和農田之間設置1-2米寬隔離屏障(可為木屑、礫石或水泥混凝土硬化帶)以限制蜱蟲進入。
庭院內花草、藤蔓類作物要經常修剪,落葉要及時清除,舊家具、垃圾及時清運,木材、雜物整齊地堆放在干燥的地方,防止嚙齒動物、流浪動物等出入,避免蜱蟲藏身其中。
個人防護
減少暴露高危場所。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里;穿淺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無蜱附著;不要穿涼鞋;不要在草地、樹木上晾曬衣物,常溫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殺死蜱蟲,要通過烘干或高溫水清洗去除附著的蜱蟲。
戶外活動前防護。蜱蟲活躍季節,進行園藝、采茶、放牧等農業林業牧業活動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產品處理衣物和裝備。氯菊酯可用于處理靴子、衣物和露營裝備,并通過多次噴灑以保持保護性,或可購買使用氯菊酯處理過的衣服和裝備。
裸露的皮膚涂抹驅避劑,包括避蚊胺、異丙啶、檸檬桉樹油(OLE)、對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遵循產品說明使用,一般不推薦在3歲以下嬰幼兒身上使用含有OLE或PMD的產品。
進入室內前檢查蜱蟲。蜱蟲可附著在衣服和寵物進入室內,要仔細檢查外套、背包和寵物,發現蜱蟲應及時清除。蜱蟲常附著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內側和周圍、毛發之內或周邊、肚臍內側、膝蓋后側、腰部、腿根部等。進入室內后兩小時內淋浴可降低蜱傳疾病的風險。
蜱叮咬后該如何處理?
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在皮膚上,應盡快清除蜱蟲。
不推薦通過涂抹凡士林、指甲油、異丙醇或使用點著的火柴等方法來移除蜱。與使用鉗子不同,這些方法會增加蜱口器留在宿主皮膚內的可能性。
應使用尖頭鉗子或小鑷子,盡可能貼近皮膚表面夾住蜱。鉗子應夾住蜱頭部,避免壓迫蜱身。如果沒有鉗子或鑷子,用手移除蜱,拔下蜱時應使用紙或布保護手指。保持穩定的力道,輕柔而牢靠地將蜱直接向上拔出。不要猛拉或扭轉蜱蟲,因為這可能導致其口器斷裂并遺留在皮膚內。如果蜱的口器遺留在皮膚內,建議患者等待口器自發脫落;將其挖出可能增加軟組織感染的風險。
移除蜱后,對叮咬部位進行消毒,并用酒精或肥皂和清水洗手。移除蜱后,應觀察叮咬部位是否出現游走性紅斑,觀察時間持續30日。
如果在清除蜱蟲后的幾周內出現發燒、乏力、肌肉酸痛等,請盡快就醫,告訴醫生最近被蜱蟲叮咬的情況,叮咬發生的時間,以及最有可能在哪里感染蜱蟲。(熱研所 鄭曉燕)
上一篇: 【友誼科普】踝關節扭傷的居家康復
下一篇: 【友誼科普】兒科核醫學檢查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