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園地
創新護理舉措:“無哭聲手術室”為患者提供有溫度的醫療
為進一步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醫院高質量發展,改善醫療服務,提升患者就醫感受,我院護理部通過護理管理賦能系列培訓,培養護理管理者運用管理工具、信息技術等先進手段,發現問題、剖析分析、精準定位、系統設計、實施質量改善項目等,形成了多項優質護理項目。近日,在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指導,健康界聯合主辦的“2023年第八季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全國醫院擂臺賽”華北賽區決賽中,我院的11項護理創新項目案例獲獎。其中,《人體三維姿態與運動行為定量分析系統助力神經內科患者安全步態管理》《建立外來醫療器械說明書管理平臺》《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無哭聲手術室建設實踐及效果評價》3個案例突圍,成功晉級全國總決賽。
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無哭聲手術室建設實踐及效果評價
一直以來,哭聲被認為是兒童手術的“背景音樂”,患兒幼兒期所受的醫療心理創傷對今后的心理發育將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由美國護理專家Jean Watson創建,以“人本主義”價值體系為基礎,包含“關懷因素”“人際間的關懷關系”和“關懷的時機、場合”三大內容。我院應用該理論,結合本案例,分析了不同年齡階段患兒特點,找到了合適的護理措施和對策,使充滿愛的人文關懷護理滲透到每一個患兒及家長,有效緩解患兒術前焦慮問題。
近年來圍手術期護理更朝向心理干預和人文關懷側重,目的是減輕患兒在圍術期心理壓力對手術產生的影響。消極應激狀態除與環境、麻醉、手術本身的創傷有關外,還取決于人對環境變化和生活條件改變的認知與接受能力。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強調在護理基本技能基礎上變革護理人員護理觀念,充分考慮患者需求、展現仁愛關懷。研究表明,有效的人文關懷護理能緩解患兒術前焦慮,降低患兒消極應激狀態,有助于患兒術后恢復,因此,建設“無哭聲”手術室尤為重要。
無哭聲手術室護理針對麻醉手術中心圍手術期1-12歲的手術患兒,根據年齡分為3歲以內、3-6歲、6歲以上三種類別,根據不同類別采取不同的宣教形式。設置“尋找健康的手術探險之旅”主題,進行手術模擬情景宣教:制作漫畫集、卡通視頻進行手術前宣教,幫助患兒理解手術的方式、疾病情況、治療過程中如何配合、術后如何配合治療;營造溫馨術前準備倉,在術前準備倉引導患兒繪畫、做手工等,分散患兒注意力;患兒自主選擇卡通“小汽車”,在家長陪同下“開”進手術間;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患兒介紹手術的基本流程,消除患兒恐懼及害怕心理,詳細介紹麻醉誘導過程,護理干預過程中向患兒呈現麻醉蘇醒處的情境;邀請家長進入麻醉恢復室陪同麻醉蘇醒,待患兒完全清醒給予言語表揚鼓勵,告訴患兒探險之旅已經結束,并贈送小玩具獎勵。
無哭聲手術室護理針對患兒生理與心理特點進行”私人定制”,有效改善了兒童對手術室陌生環境的恐懼、護患溝通方式單一、時間短的問題。通過多模式的心理安撫,讓人文關愛滲透到手術護理服務中,有效緩解兒童恐懼心理,從進入手術室前到術后PACU(麻醉后恢復室)護理,陪伴照護,全程舒適。
項目申報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局級課題1項和中國醫院協會醫療質量提升典型案例。麻醉手術中心獲評市屬醫院醫學人文建設示范科室和北京市工會職工暖心驛站。“無哭聲手術室建設和實踐案例”被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日報、健康報、科普時報等媒體先后報道。
(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