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五一”出行,別讓拉肚子毀了歡樂之旅
“五一”小長假馬上就要到了,相信很多人都準備與家人一起歡樂出游。但是在旅行中,由于疲勞、對當地氣候或飲食習慣不適應導致的水土不服等原因,會造成人體免疫力降低,腸道菌群平衡失調,加之假期人流接觸密集,腸道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很容易趁虛而入,增加了腹瀉的可能性。為了不影響出游的興致,我院藥師精心整理了一份腹瀉相關的用藥參考,教您如何正確處理腹瀉的發生,請您收好。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腹瀉?
老人及兒童免疫功能相對較弱,且自我防護意識較差,更容易被各種腸道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導致腹瀉。除此之外,腸胃功能不好、糖尿病患者、炎癥性腸病以及免疫抑制患者等有基礎疾病的人,在受到氣候、環境、飲食變化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會導致身體不適,而腹瀉就是腸胃道對外界因素改變做出的反應。
如何判斷腹瀉的嚴重程度?
我們可以根據腹瀉發生的次數和伴隨的癥狀來判斷腹瀉的嚴重程度,一般來說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腹瀉:
(1)輕度腹瀉:腹瀉不超過3次/天,身體沒有其他不適,也不影響活動;
(2)中度腹瀉:腹瀉超過3次/天,伴輕微腹痛,身體沒有其他不適;
(3)重度腹瀉:腹瀉次數增多達10余次/天,可伴有水樣便、粘液便、腹痛、惡心、嘔吐或發熱等。
旅行中如果突發腹瀉應該如何選擇藥物?
如果在旅行中發生腹瀉,不必過度驚慌,輕度的腹瀉通常具有自限性,補液治療后一般可在3-5天內自行緩解,不需要特殊處理即可自愈;若出現排便次數增加,可使用蒙脫石散或微生態制劑等藥物緩解癥狀;如果出現重度腹瀉,且伴有癥狀,除上述藥物還可酌情使用抗菌藥物,如鹽酸小檗堿、左氧氟沙星等,對于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腹瀉加重、高燒不退等疾病惡化情況的,需及時到醫院就醫。下面就來具體聊聊藥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1、補液治療
口服補液適用于輕度或中度脫水且無嚴重嘔吐者,目前最常用到的藥物是“口服補液鹽”, 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中的用法用量進行配制和使用,不同的產品可能有不同的配制比例和方法;
(2)不能向配制好的溶液中添加糖、鹽、牛奶、飲料等其他物質,因為這可能改變溶液的電解質平衡,影響治療效果;
(3)一袋藥物應一次完全溶解,不能分次溶解;
(4)溶解好的藥物應間斷、少量、多次飲用。
2、吸附劑
蒙脫石散是一種具有強烈吸附作用的止瀉藥,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等有極強的固定和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能力。適用于成人急、慢性腹瀉,兒童急性腹瀉。
使用時需注意:
(1)將藥物倒入半杯溫開水中混勻后快速服完,應避免同時攝入大量的水分,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
(2)由于該藥具有強烈的吸附作用,因此應避免與其他藥物或食物同時服用,建議在兩餐之間空腹服用,服藥后至少2-3小時不要吃東西;
(3)當大便的性狀從水樣便逐漸成型時,應及時減量或停藥,否則容易導致便秘。
3、微生態制劑
適用于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急慢性腹瀉。常用的微生態制劑有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地衣芽孢桿菌、枯草桿菌二聯活菌等。這些制劑建議飯后30分鐘用溫水服用,水溫應在40度以內,微生態制劑對儲存條件也有要求,部分制劑需要2℃-8℃冰箱冷藏保存,請根據說明書要求儲存。
4、抗菌藥物
用于細菌,如志賀菌、沙門菌等引起的腹瀉。細菌引起的腹瀉常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對于輕度腹瀉,不建議使用抗菌藥物。如果腹瀉伴隨發熱、中重度腹痛或腹瀉鮮血便,建議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憑處方開抗菌藥物使用。
藥物聯用可以同時服用么?
(1)吸附劑(蒙脫石散)與微生態制劑合用:先用吸附劑,再用微生態制劑,至少間隔1小時。
(2)抗菌藥物和微生態制劑合用,先用抗菌藥物,至少2小時后再服用微生態制劑。
(3)上述3類藥物合用:先用抗菌藥(可飯前),再用吸附類,最后用微生態制劑,每種藥物之間至少間隔1小時。
如何預防腹瀉?
俗話說“病從口入”,所以飯前洗手很重要,并且應盡量選擇有衛生保障的飯店就餐,避免進食不潔食物或暴飲暴食。腸胃道不好的人盡量不要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從冰箱里拿出水果、牛奶等食物直接食用,隔夜食品或冰箱保存食品應加熱煮透再食用。
目前尚無預防腹瀉有明顯效果的藥物,不建議大家為了避免腹瀉盲目服用治療腹瀉的藥物。
總之,隨著天氣變熱,各種腸道疾病進入高發期,若發生不明原因腹瀉,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避免延誤治療。
五一假期游玩季,出門在外要注意。
多吃青菜多補水,少飲冷水少油膩。
突發腹瀉要知道,及時補液很重要。
路途腹痛流眼淚,蒙脫石散車上備。
益生菌類飯后用,低溫保存溫水服。
抗菌藥物勿濫用,藥品使用問藥師。
用藥知識多留意,出行健康無壓力。
參考文獻:
1. 慢性腹瀉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0,19(11):973-982.
2. 兒童劑型感染性腹瀉病診療規范(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藥劑科 耿純)
上一篇: 【友誼科普】“老年人吞咽障礙”主題科普
下一篇: 【友誼科普】“消化道早癌防治”主題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