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國援幾內亞醫療隊:書寫“中國醫生”的金字名片(2023.10.24 北京日報)
實習記者 王瑤琦 柴嶸
60年來,一批又一批援外醫療隊,用精湛醫術生動詮釋“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書寫“中國醫生”的金字名片。近日,在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之際,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是中國援外醫療隊的縮影。
2014年3月,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大地上肆虐,全世界談“埃”色變,幾內亞埃博拉感染人數激增、病死率極高。為幫助幾內亞有效應對和防控埃博拉疫情,由北京友誼醫院19名醫療專家組成的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與本市公共衛生專家組,臨危受命,共同組成培訓團隊,負責開展幾內亞的埃博拉防控培訓任務。
醫療隊于2014年8月飛抵非洲西岸,開啟了為期18個月的醫療援助工作。這批白衣使者在幾內亞無懼生死,迎戰埃博拉。第24批援幾醫療隊隊長王振常帶領醫療隊多次在幾內亞考察及調研,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和防護措施。培訓工作自2014年12月起開展,歷時2個月,共為當地培訓了1679位公共衛生師,為幾內亞建立現代公共衛生體系播下種子。
除了迎戰埃博拉,援幾期間,醫療隊還為中幾友好醫院培養了一批專業的醫療人才,提升了該院的學科建設水平,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中國醫術在異國他鄉落地生花。
“幾內亞神經外科基礎薄弱,人才、儀器設備和醫療物資極度匱乏,全國共有1400萬人口,只有3名神經外科醫生。”醫療隊隊員、友誼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旭說,幾內亞還停留在傳統神經外科階段,當地醫生甚至不會操作顯微鏡,神經外科大夫伊布拉辛對學習中國的神經外科技術,有著強烈的愿望。一切從零開始,陳旭手把手指導伊布拉辛。經過2個月的培訓,伊布拉辛的團隊獨立完成了幾內亞首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開啟幾內亞神經外科的“顯微”時代。
援幾醫療隊還在當地開展了術中超聲檢查,這在幾內亞也是從未有過的項目。為了把國內的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傳授給當地醫生,醫療隊隊員、友誼醫院超聲科主任醫師張慶向當地醫生贈送了法語版的《超聲學》,利用每次檢查患者的機會為幾方醫生講解、示范。醫療隊向中幾友好醫院捐贈了一批超聲介入器械和設備,由此該院開啟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先后實現了超聲引導下介入治療、腹腔鏡微創治療、CT血管造影、藥品信息化等新技術,為建設數字化醫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培訓的幾內亞醫生,如今已經開始為非洲其他國家的醫生作培訓。”王振常說,盡管幾內亞醫生可能不記得每位援幾醫療隊隊員的名字,但中國醫生的故事在幾內亞代代傳頌,中國醫術也在非洲大地上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