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春天尤需當心“情緒病”
在門診中,時常遇到一些患者感到身體不適,卻無法通過常規的化驗檢查找到原因,最后轉診至精神心理專科才發現端倪——由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造成的軀體癥狀表現。而這種情況,在春天尤為常見。
春季是四季中溫度、濕度、氣壓等天氣變化最無常的季節,人體在面對外部環境的劇烈波動時,身心調節機能容易紊亂失調,加重心理問題或誘發精神疾病的發生或復發。今天,有請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子喬為大家介紹春天有哪些常見的“情緒病”,以及這些疾病發生的原因,幫助大家擺脫疾病困擾,擁抱健康生活。
胃腸是表達情緒的器官
27歲的小張因經常腹痛、腹脹和腹瀉而苦惱萬分,尤其是在每年春天腸胃“鬧”得最兇,嚴重時還會惡心嘔吐,食欲下降。他在多家醫院消化科就診后均未發現明顯異常,只能診斷為“胃腸功能紊亂”。在消化科醫生的建議下,小張走進精神心理門診,最終被診斷為焦慮和抑郁,經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腸胃不適癥狀明顯緩解,心情也舒暢了許多。
大家比較熟悉的消化道潰瘍、出血、腫瘤、梗阻等消化系統器官病變,叫作器質性胃腸病,像小張這樣的“胃腸功能紊亂”在臨床中被稱為“功能性胃腸病”,是由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常見的有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瀉或便秘,以及功能性食管病等。如果通過抽血化驗、糞便常規、幽門螺桿菌檢測、食管pH、胃腸鏡、B超、CT、核磁共振等檢查未發現臟器病變,或者檢查結果不能解釋癥狀表現,患者又確實存在胃腸不適癥狀時,可考慮為功能性胃腸病。
胃腸道的反應為何會跟情緒有關呢?因為胃、腸都是表達情緒的器官,被稱為情緒的“晴雨表”。人體神經系統中有一個“腦-腸軸”雙向通信系統,情緒變化會通過這個系統向胃腸發送信號,影響胃腸的蠕動、分泌和吸收等功能,反過來,腸道菌群等胃腸狀態也可通過神經遞質、免疫系統等影響情緒狀態。在診斷為功能性胃腸病后,除了改變生活習慣,積極調整情緒,減輕壓力以外,消化科的對癥治療聯合精神心理科的抗焦慮抑郁藥物、心理治療通常能夠有效緩解癥狀。該病雖然有反復或間歇發作的特點,但屬于良性疾病,可控可治。
焦慮可導致心臟病癥狀
王女士最近經常心悸、胸悶氣短,不敢運動,也不敢外出旅行,生怕自己發生猝死。心臟科醫生對其檢查后,沒有發現嚴重的心臟問題,考慮為“心臟神經官能癥”,并建議她去精神心理科就診。精神心理科醫生發現,王女士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大,睡眠很差,再加上更年期和春季頻繁感冒,整個人的身心狀態都不佳,診斷為“焦慮狀態”,服用抗焦慮藥物后,心悸、胸悶的癥狀得以緩解。
“心臟神經官能癥”又稱“功能性心臟不適”,是由于精神心理問題或神經功能失調出現的以心悸、胸悶氣短、胸痛等心血管疾病有關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也是心臟科和精神心理科門診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通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及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沒有發現明確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部分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心臟神經官能癥和器質性心臟病,或前者在后者的基礎上發生,兩者相互影響。
臨床上,很多患者因焦慮、緊張、情緒激動等情緒不穩定,導致中樞神經功能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生障礙,受植物神經調節的心血管系統也隨之發生紊亂,從而表現出各種心臟不適癥狀,持續時間并不固定。盡管心臟神經官能癥的主觀癥狀感受較重,但仍屬于良性疾病,經對癥治療能獲得較好療效。
6招調節春季情緒不穩
中醫很早就發現了情緒和身體疾病的密切關系,有“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的理論。精神心理學上也有個術語叫“軀體化癥狀”,當人們壓力累積、情緒波動過大,又無法將情緒用適當的言語或行為表達出來時,身體就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癥狀。
情緒本身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和生理狀態,通過大腦皮層、邊緣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共同調節。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體內的激素水平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緊張激動時腎上腺素會升高,開心愉悅時內啡肽分泌增多,長期壓力較大會使皮質醇升高。而且,長期受困于負面情緒還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使身體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襲。
如何調整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春季是精神心理問題相對高發的時段,大家該如何調整情緒,保持身心健康呢?
1.規律作息 保證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讓身體和精神都能得到有效的放松休息。中午適當午休,時間不宜過長,最好半個小時左右。白天盡量不要長時間臥床休息,以免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
2.適量戶外運動 春季經常到戶外曬曬太陽,每次30-40分鐘,有利于神經系統的調節,減輕焦慮抑郁情緒。戶外運動可以選擇散步、騎自行車、慢跑等,有利于促進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分泌,讓人產生輕松愉悅感。
3.注意飲食結構 適量多吃一些新鮮的綠色蔬菜,避免生冷、油膩、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護腸胃功能,進而影響情緒。避免飲用濃茶、濃咖啡或者興奮神經的飲品,以免神經功能紊亂,出現心悸、失眠等不適。
4.避免自我封閉 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如約朋友逛街、吃飯、打球、聊天等,這有助于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幫助自己調整情緒。
5.接納自己的情緒 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情緒體驗,不要對自己的情緒過多否定和對抗,應讓情緒自然流動和釋放。
6.調整思維方式 嘗試多角度、靈活地思考問題,逐漸用積極、理性的自動思維取代消極、非理性的自動思維,多看看事情積極的一面,更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神經內科 林子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