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動態
五年幫扶路 京蒙一家親
根據北京市扶貧支援工作整體安排,我院承擔京蒙對口幫扶庫倫旗醫院工作。受醫院黨委和科室的委派,我作為一位眼科醫生,從2016年起,每年對內蒙古庫倫旗醫院眼科進行短期幫扶。5年來,我與庫倫旗醫院的眼科同道一起書寫了一個個光明而溫暖的故事,見證了當地眼科治療水平的提升。
庫倫旗醫院位于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庫倫鎮,承擔著全旗近18萬群眾的醫療救治需求。2016年8月,接受醫院委派的幫扶任務后,我立即著手與庫倫旗醫院方面進行了聯系和溝通,深度考察科室整體情況,評估眼科的現有條件,結合當地就診需求,與醫院及科室反復多次討論。在我院醫務處和眼科科室的幫助下,我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
由于當時庫倫旗醫院眼科缺少必要的術前檢查設備,亟需購置必要的設備才能開展門診及手術。所以,經反復商討,幫助庫倫旗醫院制定了設備購置計劃,包括超聲乳化儀、顯微鏡等手術儀器,并參加了由我院張忠濤副院長帶隊,和其他幾個科室的專家一道進行了實地考察。
白內障是排在全球第一位的致盲性疾病,而手術是目前白內障復明的唯一有效方法。白內障手術可有效幫助患者復明,效果立竿見影,但是手術比較精細復雜。結合當地醫療服務水平較為薄弱,患者就醫需求迫切的實際情況,我和醫務處及眼科共同商定,集中力量盡快為通遼轄區內貧困白內障患者進行術前篩查及復明手術。
為了能使更多的百姓從幫扶活動中受益,庫倫旗醫院事先就已經做了很多工作。2017年5月23日,我到達庫倫旗醫院工作的第一天,門診就有很多當地群眾前來就診和咨詢。我和庫倫旗醫院眼科醫生一起首先開展了初期篩查工作,并對符合手術條件的白內障患者進行登記備案。手術前,對符合手術條件的收治住院的患者進行了專業的眼科檢查工作,并指導當地醫技人員學習并開展眼科A/B型超聲檢查、非接觸眼壓測量、眼底照像等檢查。
眾多患者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七十多歲的老張。老張是當地的蒙族農民,在門診找到我時患有青光眼十余年,左眼已經失明近兩年了,右眼視力也極低,生活自理能力差,隨時有失明的風險。老張原發青光眼,病情復雜,手術風險極高。由于庫倫旗醫院眼科缺少復雜白內障的詳細檢查設備,無法進行角膜內皮、超聲生物顯微鏡等檢查,無法評估患者詳細術前情況。但想到他一旦右眼也失明了,將面臨全盲,嚴重影響生活,我還是決心試一試。
我和當地眼科醫生一起詳細地討論了這個病例,大家對我這個“冒險”的想法竟是一致表示支持,讓我勇氣倍增,同時也感到欣慰。經過不斷合作,我和當地眼科醫生、護士們已經配合默契,成為并肩戰斗的戰友。接下來的手術一切順利。術后第二天老張的視力便恢復至0.5,眼部炎癥反應很小,手術很成功!老張激動地連說“看清楚了!看清楚了!”看著他高興的樣子,我心里無比欣慰,一切的努力和冒險都是值得的,幫扶真真正正幫助到了這些亟需幫助的人。
在接受幫扶任務之初,醫院和科室領導就反復叮囑我一定要重視對當地醫生的培訓,幫助他們提高診療能力。隨后的幫扶工作中,每次到庫倫旗醫院,看著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就診的患者,我都對自己說“爭取再多看一個”。雖然每次日程安排都排得滿滿的,但畢竟時間有限,還是有很多病人沒能排到。因此,我深刻地理解了幫扶工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含義,意識到幫助眼科醫生提高診斷水平,盡快學會手術,盡早開展手術,在我離開后也能為當地百姓提供診療服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于是,我和眼科醫生一起出門診、查房、會診、手術,盡量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指導。在大家不懈努力下,庫倫旗醫院眼科由門診只有一臺裂隙燈和檢眼鏡,發展到醫技人員可較熟練完成眼前節及后節檢查,醫師可熟練完成眼部顯微手術。幫扶工作碩果累累。
2019年,庫倫旗醫院開展了免費的白內障復明“亮康行動”。此時,我和眼科的醫生和護士已經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十余臺白內障手術,整個眼科的醫療服務能力大大提升。受援醫院當地群眾都非常滿意。
2020年春,受到疫情的影響,前往庫倫旗醫院之行一拖再拖,我心中竟然非常地想念,只好通過遠程會診方式進行幫扶。目前,疫情漸趨平穩,庫倫旗醫院也在等待我的再一次出征。而我則常常想起那些緊張、忙碌而又充實的日子,也盼著盡早前往庫倫旗開展幫扶工作。五年的幫扶工作,讓我對庫倫旗這片美麗的內蒙草原從陌生到熟悉,直至今日的眷戀。在全心全意努力付出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感受到這片熱土上民眾的淳樸和信任。作為京蒙幫扶工作的參與者、見證者,我出過力、流過汗,這段經歷是一段難忘的記憶,更是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將不辱使命,盡自己綿薄之力將京蒙幫扶工作扎扎實實做好,履行一個醫生的神圣職責。(眼科 孟照洋)
上一篇: 胸懷理念擔使命 真情援蒙守初心
下一篇: 我院舉行李桓英教授從醫81周年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