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寄生蟲病是寄生蟲侵入人體而引起的疾病。因蟲種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各異。本類疾病分布廣泛,世界各地均可見到,但以貧窮落后、衛生條件差的地區多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多。因此,狹義的熱帶病即指寄生蟲病。非洲、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發病較多,感染的人群主要是接觸疫源較多的勞動人民及免疫力較低的兒童。
二 病因
發病主要取決于侵入體內的寄生蟲數量和毒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蟲體數量愈多、毒力愈強,發病的機會就愈多,病情也較重。宿主的抵抗力愈強,感染后發病的機會就愈少,即使發病,病情也較輕;寄生蟲病發病的過程是宿主與蟲體相互斗爭的結果。病理變化主要包括蟲體對宿主組織的機械性損傷引起的損害,蟲體分泌的毒素或酶引起的組織壞死,以及宿主反應引起的嗜酸粒細胞和其他炎性細胞的浸潤,甚至形成嗜酸粒細胞性膿腫和對幼蟲或蟲卵產生的嗜酸粒細胞性肉芽腫。
三 臨床表現
1.蛔蟲病、鞭蟲病
陣發性臍周疼痛、消化不良、消瘦、發育緩慢、記憶力減退。
2.蟯蟲病
經常感覺肛門周圍及會陰部奇癢,以夜間為甚,睡眠不安、多夢。
3.阿米巴病
腹痛、腹瀉每日達5次左右,帶有腥臭味,且有暗紅色黏液血便者。
4.鉤蟲病
貧血、面色蒼白而帶黃色、頭昏眼花、乏力,且職業為農民者。
5.姜片蟲病
有腹痛、腹瀉并有生食荸芥、菱角、藕等水生植物史者。
6.弓形蟲病
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并愛養貓,有過發熱、無力、肌肉酸痛的孕婦。
7.瘧疾病
血色素減少,去過瘧疾流行區,間斷性發冷、發熱,有時體溫高達39℃左右,持續一周以上者。
8.陰道毛滴蟲病
婦女有外陰瘙癢,白帶增多、有異味,并可有尿痛、尿頻等。
凡有上述癥狀者,應進一步到醫院檢查。
四 檢查
1.病原學檢查
在體液或分泌物中查找蟲體,如糞便涂片或集聚法檢查腸道原蟲滋養體、包囊或蠕蟲卵,末梢血液涂片找瘧原蟲等,寄主組織內的寄生蟲則可通過活體組織檢查或穿刺檢查而確診。
2.免疫學檢查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皮內試驗和血清免疫試驗。
3.皮內試驗
又可分為即刻反應和遲緩反應,肺吸蟲皮試等屬前者,可作為臨床過篩或流行學調查。
4.血清免疫學試驗
有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HA)、間接熒光抗體技術(IFT)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前者靈敏度較高,后兩者靈敏度及特異性均較高。這些方法主要用于檢測寄主的特異性抗體,目前也已建立檢測蟲體循環抗原或排泄抗原的方法,以作早期診斷及療效的考核。
5.影像學檢查
如超聲檢查、CT檢查。
五 診斷
1.病原學診斷
在體液或分泌物中查找蟲體,如糞便涂片或集聚法檢查腸道原蟲滋養體、包囊或蠕蟲卵,末梢血液涂片找瘧原蟲等,寄主組織內的寄生蟲則可通過活體組織檢查或穿刺檢查而確診。
2.免疫學診斷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皮內試驗和血清免疫試驗。
3.流行學史
來自疫區,如血吸蟲病有疫水接觸史、肺吸蟲病有吃不熟的石蟹史等。
4.臨床表現
各有其臨床特征,末梢血液嗜酸粒細胞往往增高。
5.其他檢查
如超聲檢查、CT檢查等。
六 并發癥
闌尾寄生蟲病:繼發感染產生急性闌尾炎即炎癥期。繼之闌尾腔內壓力增高,闌尾壁缺血、壞死、穿孔、蛔蟲可鉆入腹腔,引起嚴重化膿性腹膜炎。
七 治療
1.藥物治療
以消滅寄生蟲為主,根據蟲種采用最有效的驅蟲藥物。可以根據蟲的種類,體質的強弱,癥情的緩急等不同,分別選用和配伍適當的方藥。如有積滯者,可配伍消導藥;脾胃虛弱者,兼補脾胃;對于體弱的患者,應先補后攻,或攻補兼旋;蟲癥在腹痛較劇時,通常以安蟲為主,而在疼痛緩解之后,再行驅蟲。
2.支持療法
在感染較重而寄主較衰弱時,可給予支持療法。
3.其他
當有外科并發癥時應及時進行外科處理。
八 預防
應采取綜合措施,因地制宜,對不同病種采用不同的有效方法。
1.大面積治療患者,消滅貯存宿主,以消除傳染源。
2.切斷傳播途徑,如消滅媒介昆蟲或中間宿主。
3.加強衛生教育,以改變不良的衛生和飲食習慣,不喝生水,不吃不熟的食物。